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红天桃金融     作者叶杨忆     日期2018-06-29     点击量942

  年初,电影《起跑线》热播,不难看出印度电影擅长把复杂沉重的主题用荒诞戏谑的手法表现出来,欢笑背后这部剧也给了我一些启发。老人常说“3岁看大,7岁看老”,大部分人认为6岁是一个分水岭,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这个年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是塑造性格、培养良好习惯的黄金期,这期间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和抚养,将影响她的一生。于是多少父母开始忐忑,我也不例外,成了忐忑军中一员,从起初的云淡风清到后面惴惴不安,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或是错过什么,给孩子带去不好的影响。

  看着其他同龄的孩子再看看自家的娃,有点坐立不安了,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机会,内心挣扎过后,结束了放养模式,蒙头扎进各种各样的体验课、培训班,每周末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把自己累倒不说,把娃也搞的够呛。一日睡前娃突然很认真地说:“妈妈,我不想去培训班,也不想练功学习,我就想呆在家里玩”。那一下不知如何作答,我明白孩子小,爱玩是天性,虽没想让她有多么成功,但也不想让她输在起跑线上,脑子里出现很多疑问,不断反复质问自己,我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忧虑该如何给她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爱,是通过我的陪伴还是言语上去表达。大多数人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关心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她有没有要求、期望,当我们对一个人期望越高、要求越多、掌控得越狠时,我们就真的最爱她吗?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对她说“这样做是好的,那样做是不好的”。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我们真的知道什么对小孩最好吗?以自己的“知道”来控制她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她,这是一种挟持。有时我们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自己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怎能教育出一个和我不一样的小孩?关心则乱,管得越多,她可能越会成为你不希望她成为的那个形象。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细想只不过用错了对象,因为孩子的起跑线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经济能力、眼界品味决定孩子从哪里开始跑、往哪跑、怎么跑。


版权所有 © hth官方网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