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结束,这一年的时间里,几乎很少静下心来客观地去审视和反思。准确的说,是基于岗位和切实工作,跳出自我和公司边界,以旁观者角度,反省这几年的工作,对个人和公司发展,有哪些做的好,哪些做得不够好,问题在哪里。
首先反思自我。
从前惯性思维太重,容易陷入学习的陷阱。我们提醒自己学习技能,专业,学习其他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流程,看起来向上,不断接受,实则没有深度思考,没有对比反思,反而禁锢了思维,盲目而不自知。
每一个公司的财务岗,除了基础账务工作,每一项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都不尽相同。公司背景和文化,愿景及长短期目标,都会影响财务当下的选择,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可以照搬照抄。边甄别边反思,边对比边调整,跳出当下,才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再思考两个工作中的矛盾点。
一,财务数据的及时与准确,哪个更重要?
作为财务,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我们会选哪一个?
会计信息质量八大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常常让我们选择准确性,因为准确性是会计工作的基石,我们需要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但是公司经营决策,在某些场景里,需要快速做出决定,应对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例如,我们需要大概的数据规模来判断严重程度,从而影响决策选择,至于具体是多少,暂时没那么重要,做出哪种决策才重要;有时候,需要一个大概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发展的方向,大家需要立即知道是增长还是下降,来判断应该向左还是向右。如果会计信息滞后,可能会导致管理层错过最佳决策时机,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这不是说准确性就不重要了,而是在某些时刻,及时性可能更胜一筹。当然,及时性也需要相对准确,就算是没那么精准,也做到“模糊正确”,也是要有依有据的,虽模糊但正确,不然会制定错误的方案。如果做不到正确,那么我们依然要承认,等待是必须的,否则影响巨大。
二,成本控制的边界在哪里?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成本控制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有效成本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市场好的时候,精细化管理,既能开源,也能节流;市场不好的时候,更是要重视成本控制,确保利润。
但所有降本,又需要以实现长期的利润增加为考量基础。如果这种成本的投入,是能对利润带来未来的增长,或者为后续经营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就是一种必要的投入,不能一味只顾眼前利润而降本。例如为拓展市场前期所付出的必要投入,例如研发与创新,例如人才引入和稳定有战斗力的团队。这要求我们深入理解业务的各个方面,更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不但要有“财务思维”、“降本思维”,也要有“整体思维”、“战略思维”,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多维度看待成本,共同推动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利润良性增长。
最后,我们需要对投入产出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评价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如果偏离较大,是必要性问题,是方向问题,还是资源力度问题,或是投入的成本资源不匹配?
工作乃至人生都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和方法,唯有常思常想,跳出当下,才能做出最优选择,保持正确的道路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