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与坚持,懈怠与上进,向内求与向外求,这是当下自身状态的真实反映,也是极难选择的具体问题,如何的抉择才能更加贴合自我追求之最佳状态,很难但也极具重要性和必要性。
放弃还是坚持。对于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首先要弄清楚放弃的是什么,坚持的又是什么,可以从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给予我们的启发入手来寻找答案。《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顺道而为”,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道”就是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大道,可以称其为自然规律,只有遵循大道才能掌握主动,取得成就。那么我要坚持什么,就是对顺应当下的趋势和发展做足够的坚持,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适合当下的,什么是未来提倡和发展的,都是在选择之后坚定不移的去践行的。那么我要放弃什么,就是对违背当下自然状况、社会发展的东西予以放弃,什么不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当下落后且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都是需要坚决放弃的。
懈怠还是上进。其实直觉就可以快速的告诉我们答案,肯定是启迪“上进”,防范“懈怠”,但依据为何,有无站得住脚的根据,这当然是存在的,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从本质深究人性的多面性,即非“人性本善”,也非“人性本恶”的单面定论。在《尚书》中明确的对人性的复杂做了深刻的理解,以至于对于今天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该文化经典中将人的“心”分为“人心”和“道心”,人心即人性的弱点,表现为贪欲、自私等这些消极的力量,“道心”即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表现为开明、宽容等引导人越来越上进和高尚的力量,这就是强而有力的支撑,一定要通过现实的磨炼来防范“懈怠”等消极力量的产生,努力去启迪“上进”等积极力量的生长,这也是社会治理的永恒主题,如何通过制度与规范建设以防范人性的弱点。
向内求还是向外求。在遇到现实的实际问题时,应该主张向外部来寻求帮助还是通过强大自身力量来解决呢,解决该问题需要其弄清楚另一个问题,就是“信仰”问题。什么是信仰,信仰绝不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如果有也是对它的曲解,不是真相的本来面目。对于该问题,在最早的《易经》中可以找到较为确切的答案,对信仰问题做过全面的深刻理解,自西周以后,更多的人意识到人类的命运不在外部的神秘力量决定,而在于人类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即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通过以上可知,中国文化中对于信仰问题,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即“自强不息”。个人命运在于向内求,在于自己咱们认知和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做任何工作,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做牢骚满腹的抱怨者,而是要力所能及地担起自己的责任,以此通过正确的坚持,十分的上进,努力的向内求,追求个人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