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刻都在做抉择,或直觉,或经验。直觉是人类对风险天然厌恶的本能,不假思索,天然抵触。经验受制于自身认知及模型的有限性。所以大多数人每次回想历史中的自己,总会忍不住想当时我要如此这般,现在如何如何。“必欲全然无后悔,直须晓了有前知”,后悔药我们是没有的,有前知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尝试。
有前知的前提要素独立的、成体系的自我思考。2000多年的历史,让经验主义者能从中找到无数的案例。传承有序的历史,前赴后继的治史者。《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等,让我们能从这座历史图书馆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至于你在里面找到的是故事,是案例,还是事物发生的某种规律,就要看自己了。因为不思、浅思、深思得到的东西就会不一样。对于金融而言,天生具有逆人性,他要求我们无限的接近风险,攫取利润。在动荡的市场中,完全依靠经验,又容易犯经验主义及教条主义错误。只有不断地深思,而非人云亦云,破除信息茧房,才会发现背后的逻辑,在迷雾中看清路径与真相。
当你有理论的思想指导时,那就需要“做”来验证,也就是战略规划,必须通过战术执行来落地。这不仅需要执行力,还需要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成功的落地不仅仅是复制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无法落地的思想,就如空中楼阁。既要用“思”来指导“做”,把事情做漂亮;也要用“做”来验证“思”,避免好高骛远。当你达到“思”与“做”的平衡时,也就是“知行合一”。此时有前知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