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资本郡府     作者陈婕     日期2025-01-10     点击量308

经营瑞川账户已经有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了,感受着市场的起起落落,温度转暖,因为大家看得见国家提振经济的决心,所以一点一点的试探后,我们相信信任会慢慢回归。半年来也有许多收获,不是经历了就成为过去,而是写下放入脑中心中。

账户初开时,我们本着优化策略,规避风险的想法对于模型筛选出的结果做了“改进”。因为银行股相对较为复杂,近些月阶段性涨幅较大有板块回调的可能,而房地产方面可能对于银行有一定不利因素影响,看不清晰。前期回测时有尝试剔除银行成分股,结果相差并不大,因此之前得出的结论是将最终策略调整为无银行策略,提升收益率。但这个策略最终却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情况,其他含银行策略的银行占比提升迅猛,竟然占到八成,机器的结论让我们一头雾水甚至感到很恐惧,这么大的占比随之而来的组合策略的抗风险能力难道不会大大降低?而瑞川的策略正剔除了银行股,所以看起来各个行业股占比还是较为均衡的,这样的差异也许预示着银行股趋势的延续,但是我们并不想在账户刚开始时就随意变更模型数据追逐银行热度,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那么结果有目共睹,银行成为红利领涨板块,而其他顺位上来的行业个股却迎来了大回撤阶段,“优化”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后期我们对银行方面做了相关了解,发现其中房地产带来的风险相对有限,许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仅占1%+,工行也仅有2%左右。在经历了一个月的讨论与纠结中,我们最终还是选择调整策略重新加入银行成分股,使得我们的2.0策略更加平衡。但是,迎接我们的却又是当头一棒,银行股顶峰回落,从8月底到9月中,回撤超10%。这一来一回相对于原先的策略,收益也减少了10%+。后续的回顾中,我们拉长周期看,选取从2019年2月至今有银行策略和无银行策略的总收益分别为314.75%/311.99%,年化收益分别为27.55%/27.45%。从数据上来看,无银行和有银行收益率其实差距不大,但含银行的波动和回撤较小。但是造成这次超预期回撤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想法有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对于敲定的方案并不自信,不平衡的策略也恰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因为是账户成立之初我们更加谨慎,也庆幸是账户成立之初,让我们更早的意识到策略的不足,在经历了账户净值下探到0.87后仍然有机会能回归稳健收益。

我真正开始交易的时间比较晚,因为个人性格比较保守,我知道这是一个残酷的行业,隐形门槛非常高,没有经验没有知识积累,想要理解市场、战胜对手谈何容易。在阅读与交流中我不断更新认知,拓宽视野,我明白大师所著大多殊途同归,一再强调“尊重市场,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倾听市场的声音。”“买在无人问津时处,卖在人声鼎沸时。”等等。最初我觉得自己已经有所准备,只要做到知行合一,实践与理论不会背道而驰。但当你真正面对疫情、战争、出生人口持续下滑、消费降级、外资持续撤退、存量资金博弈、GDP负增长时,一切大师经验都不能让你坦然面对这些恐惧,虽然不断麻痹自己底部区域是相对安全的,但净值却提醒着我“注意风险,也许这次不一样,要走下坡路了,一段很长很长的下坡路。”我尝试了很多,越操作心越急,如何也爬不上去,开始破罐子破摔。后来我才明白,那时自己本就深陷迷茫,切忌扭曲操作风格漂移,而需要的是静下心来阅读,冷静判断,正如周期所说“市场走到一个极端之后,总会向中心点回归或者说均值回归。”只要心中有价值,对于企业本身深入了解,逆人性思考,顺大势而为,方知逆境才为最佳机会。

从自己的账户、自己的操作,我都有了新的体会,这个市场是推动着人不断学习不断认识自己的,相信勇于面对及时纠错相比盲目一味的追求无瑕更珍贵。虽然结局不遂人愿,但我相信起码的尝试才是进步的阶梯。若是“人为优化”后的策略真的能超越量化本身,那尝试便可成为“传奇”。


版权所有 © hth官方网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