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宏观市场充满复杂多变,国内外的地缘政治、政策变动、大国博弈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首先在诸多不确定中有些能确定的宏观和大宗市场的定性。
1、最大的宏观:中美博弈和斗争,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国,美国作为消费国,当消费国围堵生产国时,中国很容易陷入通缩的状态。当年美国挑战英国的地位,也惨遭英国的全球堵截,陷入了3-5年的大萧条。中国进入类似1929-1932年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情况,陷入通缩困境。破局之法只能是来自国外,国内自身只能缓解无法破局。
2、通缩困境,意味着国内定价的股市+商品都是下跌的主趋势,上涨只能是反弹。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和需求不足很难走出通缩泥潭。目前国内经济进入长期的下行周期,国内出台的货币、财政、产业政策等均只是能改变周期的节奏,而不能改变周期的方向,改变供需过剩的格局。政策调节对方向是无效的。
3、在当下的周期中,很多商品是长期大幅过剩的,供需结构是钝化的,如PVC、玻璃、黑色系等。因此,其供需主要矛盾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不会产生大的供需错配,逐步恶化。需求小波动,供给快速波动,上涨空间较小没驱动,下跌有两大动力:需求进一步坍塌,成本进一步下移。有超额的利润都是定价错误。
4、在这种格局下,大宗商品的交易思维发生了改变,市场大资金不再追求长期的趋势性机会,而是重点关注当下的产业逻辑、交割逻辑,近期是确定的,远期由于宏观的不确定性高,反而是不确定的,因此,资金更倾向于做近端的交割、期现套利、买强势产业空弱势产业等产业逻辑的交易。体现在近月持仓迟迟无法移仓、深度contonga结构、极度离谱的品种价差或跨月价差。
5、市场资金一致性较强,赛道较拥挤,往往出现价格大幅偏离基本面的情况。而产业资本则相反,基于对未来经济的悲观,不敢建库存,超低库存运行,一旦遇到价格偏离度高,则迅速套保。因此,之前大宗交易的库存周期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基于以前的经验模型,会给出错误的指引导向。
6、在悲观预期下,很多商品尤其是黑色系、农产品都大幅下跌至成本线附近,或重度亏损,但上涨又缺乏驱动。绝对低价格+严重过剩是它们的共性,这导致了单边趋势性交易的难做。
由于我们在2021-2024年3季度主要的交易方式为单边趋势性,而在市场出现诸多新变化后,在四季度趋势性交易有较大的回撤。
首先是预期的改变,市场这8年来第一次交易悲观预期,对于习惯了交易乐观预期的我们来说是个非常大的转变,即使思想意识到了,但是交易行为仍无法完全改变,不时犯错。悲观预期+超季节性去库+现实较强的组合,也是近几年很少出现的。预期权重占比70%,现实权重30%,3月前无法扭转预期。
其次,市场出现了单边震荡市,套利趋势市的情景,这是过去8年来第一次普遍出现这种场景,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再次,市场主线集中在交割逻辑、基差逻辑等,即使进入次交割月,资金也迟迟不走,也出乎我们的意料。
下半年市场发生了大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可能延续2-3年,我们的交易模式必须要顺应当下的市场变化,改变交易策略和方法,才能够盈利。主要的改变总结如下:
1、由之前的以大矛盾、大趋势的宏观交易方法,改为两套思维并行:(1)产业思维主导的交易;(2)大矛盾、大趋势主要的宏观交易。
2、着重做交割逻辑、仓单逻辑、反套与正套逻辑等,根据品种特性来定策略,如玻璃、焦煤的交割特性一年做三次机会;高库存+累库品种的反套与低库存+去库品种的正套行情,以及买强空弱的交易方法等。
3、寻找产业确定性的机会并重仓交易,不要去考虑级别和价格的大小。如焦煤的长期过剩,产业陷入囚徒困境;钢材不能给高利润150-200;成本下移+钢材不能给高利润=钢材价格持续下移。
4、四季度我们发现了氧化铝、棕榈油的大机会,但是由于择时不佳、策略单一的原因,反而亏损。后期汲取教训,在扩展其他不熟悉品种大矛盾机会时,由单一趋势交易改为多策略共同目标的方法,单边趋势、对冲、套利一起上为一个交易目标。
总之,我们要多倾听市场的声音,减少自己的主观臆断。当宏观政策发生大的变动时,要深刻意识它只是改变节奏而不能改变方向,回避宏观政策对价格和节奏的影响,当反弹到一定价格时,顺应大的周期做策略。多发现市场犯错的机会,抓市场犯错的机会来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