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中,财务工作不过是数字的排列组合,是业务的收费退费,是账目的收支平衡,是报表的准时提交。曾经的我,也一度沉浸在这种机械化的理解中,将财务工作简化为一套标准流程的执行。但其实财务工作背后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广角运营的“体温计”,更是决策制定的“导航仪”。这份职业所承载的,远比我最初想象的更为厚重。
起初,出款、回款、收费、做账、对账、报税、出报表,这些构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我满足于数字表面上的平衡,陶醉于账目形式上的完美。这种状态让我忽视了财务工作更为本质的维度——数字背后的人性考量,数据之外的商业逻辑。
在随后的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精确性并非财务工作的全部。真正的专业素养体现在对数字背后故事的解读能力,体现在财务数据与业务运营之间的连接智慧。我开始主动学习业务指引,学习制度文件,了解业务方案。审核业务部门收费方案的时候,不再简单地查看费率,而是共同探讨客户的需求和沟通难易程度,开始注重降本增效;当业务部门在回款收费退收执件时提出特殊情况时,我不再拘泥于死板的制度,而是在标准制度程序范围内给出方案,解决问题。这种转变让我体会到,财务工作应当是刚性与柔性的平衡,是规范与创新的结合。
现在,我面临的挑战也从技术层面扩展到了沟通协调领域。财务部门常常被视为“说不的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如何有效的沟通?如何换位思考,建立共同语言是需要我思考的问题。我逐渐尝试将晦涩的财务术语转化为业务人员能理解的语言,用他们关心的指标如业绩收入、业务定性、业务费用等来讨论财务问题。当需要拒绝一个不合规的请求时,我不再简单地说“不行”,而是解释“为什么不行”以及“怎样可能行”。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工作的自信心和动力,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做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