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营销的困难预估不足,对营销机构做不到感同身受,同时惯性使然,没有做好足够预案。另外,也正因为预估不足,所以在一季度花了较多精力在城市零售上,对整体市场把握出现松懈。去年以来,一直在推进调整与应对措施,奈何对这些安排时效又有些高估。
目前,化建业已经过了大厂吃小厂的阶段,明显进入头部大厂洗牌阶段,严酷的形势更是检验我们全部的基础是否扎实可靠,全部的运行是否经得起考验,每一步的决策举措是否步步为营,稳实推进,而不是南辕北辙。在这场洗牌之战中,既有守的必须,也是攻的良机,化建背靠集团大业,比起同行优势不少,必须硬碰硬地过手,以达成我们既定的目标。然而,我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既要又要的思想使得反应削弱。
电子材料公司事件,直接反映了我性格中长期存在的劣根。在陌生和不成熟领域没有坚持职业审视维度,更多依据间接判断而非直接结论,把不确定性过于主观简化,导致项目如故事一般,实在不可饶恕。这件事,是血的教训。
人性,既简单又复杂;对于人性的认知,于我而言,虽有点积累但还是很肤浅,特别是容易往好的地方想,这种单向思维方式给我带来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大周期往下的时候。过去这么多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又有好的平台,一切向好,这也让自己变得简单了,脑子简单了,提备心更是放松了。
重视人才,但还不够放手发挥。回想我们年轻的时候,公司用我们这些年轻人很放手很信任,对比当下,完全可以更大胆,更信任。但是老气横秋的我们,造就了老气横秋的版式,以经验自居,以责任和结果保障为籍口,这些大棒一举,自然就削弱了人的发挥。人才,是化建业得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的最根本逻辑;人才济济,是化建业必须达成的基本状态,就此还需加大力度。
对事对人要求不严,可能事多头绪多,时间精力被一些不重要的事牵扯消耗,盯得不够紧。有些也是对事的定置不当,浪费时间,没能更好地聚焦到重要的事上。另外,大多数公司骨干都是自觉努力的,所以也自然地交代后等结果。对于重要的事,过程中还是要盯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