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听到谈到的最多的词是“内卷”。表现在产品价格上就是没有最低的只有更低,这让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人都倍感压力,我们也常常指责同行的内卷行为,突破了价格底线,扼杀了技术升级,湮灭了创造空间。因此,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大家不免流露沮丧,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但细想一下其中的逻辑:价格无限压低,工厂无力经营,商家缺少利润,所有参与者都无利可图,不断形成负反馈、负循环。反之,若能守住价格底线,工厂就能实现升级技术,商品价格就会上涨,商家就有良好经营利润,工厂就能扩大营收,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与正向的反馈。这个逻辑看似闭环,然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我们也曾经历过守得住价格底线,价格上涨的年代,但那时并未做多少技术升级与附加值提升的事情。显然,价格与质量与技术升级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具体参数指标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恰恰是我们要不断探寻的道路。
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与附加值的提升可能是我们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
如果一件商品的附加值是由原材料与生产加工所创造的,那它最终一定会演化为成本竞争。即使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若产品的属性与核心的功能没有发生变化,生产的材料与生产的工艺也没有任何改进,那么一定会有人用更低的成本争夺市场。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在一个分散的市场里,低价是最常见的竞争手段。当市场格局从分散走向集中时,行业的巨头间可能谁也杀不死谁,但价格竞争的回报率会越来越低。“谁赢都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八财的焦困恰恰是身陷一个充分竞争,又逢市场格局从分散到集中的清理阶段,又恰巧有可能成为被出清的那一个。要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我想只有在原材料与生产加工之外创造出新的附加值。大家都明白在相同材质与工艺的管子上印上“hth官方网页入口”与“八财”就会存在一定的价格差异,但如果认为这种附加值差异来源于原材料与生产过程,消费者一定会用脚投票纠正你的看法。要知道两者之间唯一的差异只是品牌。当一个商标注入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附加值,这一过程并不比小米制造出跑车简单多少。商品可以被迅速制造出来,但品牌不行。给橡胶和毛绒赋予生命力的不是代工厂,而是泡泡玛特的设计师,它的附加值来自审美、设计和那些无法复制的创意。你可以批判LV的包用材料是pvc,但你不得不承认不断有大量人争先恐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它。这些你都可以简单理解为品牌的力量。
逃离内卷的方式不是指望有一天商品价格会上涨,而是如何提高我们眼前低下的劳动生产力,如何在品牌的规划与品牌的运营上下功夫,如何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才能与智慧,在创造创新上取得突破。这条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