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桌前,面对空白的word页面,已经三个小时了。脑子是空白的,word也是。这情形已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每次总是如此:写作是如此的困难,写作起头怎比登天还难。日常感叹,我明明是个眼睛只用管借贷平衡,脑子只要顾税务筹划的会计,怎么总要做不擅长的写和讲。
在大多数人眼中,会计不过是数字的搬运工,账本的守护者,是企业运转中一个必要但平淡无奇的环节。当然还是一个一板一眼、吹毛求疵的强迫症患者:报销单必须这么写,发票必须这么贴,报销单上的字不可以有涂改,这个发票不能用,那个发票报不了。
传统会计教育培养了我们的技术能力,却也在无形中构建了一道认知的藩篱:会计只需要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做同样的事情,而不需要创新。于是,我机械地重复着报销、记账、对账、报表的工作流程,将会计准则和公司制度视为不可逾越的圣旨。直到开始参与财务数据分析、单项财务报告的编写,才发觉优秀的会计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技术工具,更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穿透数字表象,理解数字背后的本质,并在准则框架内做出合理的判断,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完成很多基础工作,人们预言ai在不远的将来会取代很多职业。虽然网上总能刷到会计不会被ai取代,因为ai没办法替老板坐大牢的调侃,但我也免不了产生对自己被中年优化的忧虑。
我意识到会计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观察和理解经济的方式。做会计需要超越传统角色,要求我掌握基础的情况下,主动学习数据分析等新技能,专注于更高价值的活动:财务分析、战略咨询和风险管理,将会计信息转化为决策依据。
除了会写还要会讲。站在众人面前,嘴唇开合,声音排出,却分明感到这些言语与自己脑中盘旋的思想相去甚远,这个那个了半天,阿巴阿巴蹦出来几个干巴巴的字,手也抖,嘴也抖。听众或点头,或瞌睡,显出一种礼貌的忍耐。讲完之后,常有熟人道"讲得好",我明知这是应酬话,心里却想着:他们大约一个字也没听进去罢,毕竟连我自己都听不下去。
有些羡慕那些脱口秀演员,能将一段平常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得观众哈哈大笑。这些人的本领,怕不只是口才技巧,而是先有了透彻的理解与感受,浩瀚的知识海洋,才能如此挥洒自如。现在我还不知道如何走出讲的困窘,追根究底,恐怕还是源于生活的空虚。终日忙于琐事,内心却日渐荒芜。也许需要通过多阅读,多见识世界,从先开拓自己的眼界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