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一 被动响应过多,主动规划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集采科的事务性工作常常如潮水般涌来,我习惯于快速响应各类即时需求,比如处理系统问题反馈、协调会议会务、临时文件处理、紧急物料审核等等。看似高效忙碌,实则常陷于被动,重要而不紧急的任务(如工作流程优化思考)常被搁置。时间被切割零碎,难以专注投入复杂任务;工作缺乏预见性,常被突发任务打乱阵脚;更关键的是,解决问题往往停留在事务层面,未能充分发挥承上启下、前瞻辅助的潜能。
反省二 沟通协调中的信息断层与角色模糊
岗位本质上是信息的“枢纽”,在“上传下达”过程中,我时而面临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如未能精准理解负责人意图便匆忙传达,导致执行偏差,或是在跨部门协调中,立场模糊,未能清晰代表部门主张。这种沟通中的断层与模糊,究其原因,在于信息处理过于简单,原样搬运,缺乏必要的提炼、确认与立场明确。今后在接收到负责人指令后,要迅速复述核心要点,与负责人当场确认,以防理解偏差,并在传达前思考信息接收方需要知道的重点,进行必要提炼。
反省三 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日渐模糊
助理岗位的特性决定了其“待命”属性较强。下班后处理数据、撰写报告、周末临时协调事务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初将此视为敬业体现,却逐渐发现个人休息时间被持续侵蚀,导致身心疲惫,长远看反不利于工作状态保持。当“随时在线”成为默认状态,不仅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物理边界,更悄然侵蚀着心理的恢复空间。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可能导致倦怠感加剧、创造力下降,不利于个人健康和长期职业发展。
因此,聚焦核心工作时段,提升专注力与效率,减少因低效导致的加班需求,从源头上为生活腾出空间尤为重要。同时,工作结束时进行简短整理与明日计划,打造“下班仪式感”。生活中安排固定的运动、阅读或爱好时间,强制进行精力“充电”。最终达成工作和生活的和睦相处。
以上反省是我站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是事务的执行者,更是信息、能量与效率的枢纽。这要求我不断突破“被动响应”的惯性,主动构建高效的工作方法、清晰的沟通模式与可持续的精力管理策略。
我深知改进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对工作模式的审视,都是向更专业、更高效、更平衡的职场角色迈出的坚实一步。2025年虽已过半,但仍还有一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