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与重的辩证
“举重若轻”表面上从容不迫的姿态下,是无数个日夜沉淀的刻意练习。这并非简单的表演艺术,而是功夫与心态的辩证统一,是长期主义与即时表现的完美融合。重的是日积月累的专业修炼,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夜伏案;轻的则是面对复杂局面时从容不迫的心理姿态,是历经千锤百炼后轻松自如。
专业修为的“重”,体现在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上,这绝非碎片化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建立完整的认知框架,形成可迁移的方法论。当我们面对突发需求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本质,准确调用相关知识模块,这种能力源自于日常的知识管理习惯—定期进行案例复盘,形成可复用的解决方案模板。在协助广角营销工作时,重要的不是展示庞杂的理论体系,而是基于对业务痛点的深刻理解,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
流程设计的“重”,是确保工作质量的基石。周密的流程不是对创造力的束缚,而是为专业表现搭建的安全网。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我们能够将重复性工作转化为肌肉记忆,从而应对业务突发状况。
心态修炼的“轻”,是对复杂性的掌控而非回避,既深入问题又不被问题裹挟。在协助广角时,这种轻盈表现为既能设身处地理解困难,又能保持客观冷静的分析能力,聚焦客户核心需求。
二、人生博弈
人生这场永恒的博弈,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成长的历练与精神的淬炼,我们既是执棋者亦是棋子。
第一阶段:与书博弈—知识的沉淀,能力的基石
年少时,我们被逼着学习,与公式、定理、文言文“死磕”。那时的博弈,是与无知对抗,是让大脑从混沌走向清醒的过程。有人厌学,有人乐学,但最终会发现——那些年啃过的书,都会成为未来披荆斩棘的武器。
第二阶段:社会博弈—强者思维or弱者思维
社会博弈的本质,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在竞争中成长,在合作中共赢。
何为弱者思维?习惯性讨好;当面不敢直接表达需求;表面顺从背后抱怨。
何为强者思维?明确规则再灵活调整;先身先士卒证明能力,再团队协作建立信任。
强者,先表达力量,再表达善意;弱者,先表达善意,再表达愤怒。
第三阶段:与己博弈—终极的修行
真正的博弈,是超越自身的局限,打破思维的枷锁,在持续的自省与进化中,活出更高级的版本,是与自己健康、心态、认知的对抗。
三、“学生思维”到“成人思维”
学生思维有几个特征:1、自我辩护、抗拒反馈;2、盲目自信,轻视实践;3、虚幻的优越感;4、归因偏差:成功归功自己,失败归咎环境;5、权责不对等:要求升职加薪却逃避攻坚任务。
学生思维害己害人,若你抱怨“同事冷漠”,不妨自问:是否曾对他人建议表现出防御姿态?若你感叹“怀才不遇”,不妨复盘:是否用行动证明过“才”而非“标签”?
为什么今天突然想到学生思维呢?是因为今天面试了一个小伙子,22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从事3年营销工作,最近1份1年3个月的担保公司工作经历,客群为中小企业,但无一笔成单,理由是他对业务尚在学习中,薪资要求1万元/月,因为我司客群为规上企业,期望入司有系统培训。
从这个案例拆解:1、“虚假经验”陷阱:3年工作经历≠3年有效积累,混淆“参与”和“贡献”差异。2、薪资认知错位:合理薪资应基于可交付价值,而非“按年头定薪”;3、岗位认知偏差:企业招人逻辑为用人所长而非从头培养,而该求职者仍把自己当“学习者”,期待企业像学校一样包容成长速度。
以上近期工作的一些反思,略有啰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