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半年的模具开发管理工作,虽整体项目按计划推进,但在价值挖掘与前瞻性规划上,暴露了明显的不足。特别是以下两件具体案例,深刻揭示了我在角色认知与系统性思维方面的短板,值得深入剖析并改进。
一、产品设计前端介入不足,成本优化意识滞后
在参与某型管件新产品模具开发时,我未能主动深入产品设计前端环节,提出可显著降低后续加工成本的优化建议。具体表现在:在一次加工成本分析会议上,若能通过产品结构的细微调整,实现模具多出,仅此一项即可带来高达几百元/吨的加工成本节约。
角色定位偏差:潜意识中将“模具开发管理”的起点设定在收到“冻结”的产品3D数据之后,未能主动扮演“价值挖掘者”的角色,提前介入产品设计阶段,从可制造性、可量产性及成本最优化的角度提出专业建议。
改进方向:建立“设计前端介入”机制:要求团队在新项目启动初期(概念设计/详细设计阶段)即主动对接产品设计部门,系统评审产品模型的可制造性(DFM),重点评估增加出模数、简化脱模、减少加工难度等关键优化点。
二、产销数据分析缺位,模具设计灵活性不足
在开发某新型管件系列产品时,与所有其他带检类弯头类模具设计方案一样:一腔采用套模结构;另一腔则为不可变专用结构。试产后,产销反馈套模产品需求远大于专用结构产品,导致紧急把专用结构型腔也改为套模结构,造成额外成本与交期延误。
数据驱动意识薄弱:在设计决策时,严重依赖经验或项目初始需求,未能及时、主动调取、分析产品的历史销售数据;与产销部门的信息同步机制不畅,未能及时获取产销发货数据信息,导致模具设计策略与市场实际脱节。
改进方向:对于涉及产品选项(如带检/不带检)的模具,优先考虑全腔模块化设计(套模)。若因成本或技术限制无法全模块化,也需对“风险型腔”进行充分的预留设计(如标准化接口、预留水路/电路、基体兼容性),确保后期能以最小代价改造。
两起事件,表面是具体的技术或判断失误,深层反映的是作为模具开发管理者在系统性思维、价值前探意识、数据驱动决策方面的欠缺。模具并非孤立地存在,它是连接产品设计意图与大规模高效、低成本生产的桥梁。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主动向前(设计端)挖掘降本潜力,向后(生产/销售端)预判需求风险,用灵活、弹性的设计方案构筑竞争壁垒。
以上是我的反省,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