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单行道般一去不返。转眼间,2025年已行至年中。回顾这半年的工作,年初时,基于财务团队在2024年四季度高强度工作中的锤炼与成长,我本人对支撑广东基地全面投产充满信心。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两名核心老员工的相继离开(一位休产假,一位离职加入国企),骤然打乱了团队节奏与工作部署。面对人员缺口,一方面需要紧急招聘、培养新人,另一方面又因新人尚需时间成长,我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具体操作层面(如精益生产推进、高新账务处理等),导致在更高层面的财务管理(如深度分析、风险监控)上有所松懈。近期的一次内部审计,更是清晰地暴露了我们在资产存货管理环节存在的疏漏与薄弱之处,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反省一,关于人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然水无常势,人岂能恒常?对核心的依赖,如同悬丝走索,一旦丝断,便是踉跄。未能深谋远虑,筑起人才的堤坝,预蓄活水。变故突至,方知“梯队”二字,非纸上空谈,实乃安身立命之本。新苗需沃土,急雨难催生。匆忙地播种,少了深耕细作,如何盼得枝繁叶茂?而人心之暖,亦在奔忙中疏忽了抚慰。只有速筑堤坝,广蓄活水,AB之角,需刻不容缓;新苗旧枝,皆需阳光雨露。
反省二,关于“财”与“物”。 财务之道,岂止于账册的加减乘除?它应是洞察秋毫的眼,是未雨绸缪的伞,是守护家底的盾。我却一度沉溺于“做账”的深海,任由“管理”的航标在视野中模糊。资产的基石一旦松动,纵有万丈高楼,根基亦堪忧。审计的光,照见的不仅是流程的缝隙,更是管理重心的偏移。当“核算”的枝叶遮蔽了“风控”的根基,荫凉之下,隐患悄然滋生。当抽身琐碎,重执“管理”之舵。资产之网,尤需即刻织密、勒紧,不容再失。预算计划、成本、风控之眼,须臾不离。
反省三,关于学习与培训。 知识如逆水行舟。救急的“补丁”,可解一时之渴,难御长久之寒。面对新基地的宏伟蓝图,面对智能化浪潮的奔涌,团队的能力图谱,是否已勾勒清晰?零敲碎打的灌输,如同散落的珍珠,缺了一根系统的丝线,难以串成应对未来的盔甲。而我自身,在事务的漩涡中,亦怠慢了汲取新知、登高望远的脚步。需绘制蓝图,系统练兵。新基地的财务章程、风控的利剑、智能的工具,皆要淬火磨砺。
半载光阴,教训沉甸。 它告诉我:管理的韧性,在于未雨绸缪,在于不把鸡蛋置于一篮;财务的价值,在于清醒的站位,在于守护的警觉与前瞻的瞭望;团队的成长,在于深耕的沃土与指向星辰的阶梯。广东基地的机器轰鸣已在耳畔渐近。此刻的反省,是磨刀,是整装。前路,当以此为鉴。
逝水年华涤旧忧,澄心静待远航舟。精筹岂限锱铢细?大道须明旧账休。
风雨曾惊审计棹,云帆今砺启程谋。失序堪为基石固,千钧担起气更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