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合肥广角     作者刘晓君     日期2025-07-10     点击量91

针对业务信息归属判定的问题,我已经在不下于3次的反省中体现了,每次反省都像剥洋葱,一层层扒开才发现:表面看是制度执行的问题,根子上还是自己工作方式太死板。

然静下心来,细细复盘,这次业务冲突照出了我工作方法上的疏漏——判定本身没错,错在没能及时架起沟通的桥,让信息“卡”在了半路上。如果当时能给双方多打个电话,询问各自的沟通进展;给首席多打个电话,把矛盾点摊开来说透,梳理现下各方进展,汇报制度执行原则,请示下一步动作,必然会避免后续被动,减少广角同仁间的内耗。说不定还能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促进客户的落地。

这两天我重新梳理了业务台账,发现类似“用途表述模糊”的案例不在少数。以前总想着,前台同事在外面跑业务很辛苦,偶得业务信息,总是会想着第一时间编辑发送,可能在刚拐出财总办公室的门外,可能在驾驶途中……只要融资用途非“补流”二字,皆可判定收下,反正也不违背制度。然而我却忽略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判定逻辑,实则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如今趁着广角发展势头正盛,大家跑动积极性高昂的时候,正好可以优化流程,补好漏洞,往后才能走得更高、行得更稳。

鉴于此,在培训会上再度宣贯广角客户归属判定制度,细化融资用途的表述,尽量避免归属制度中的模糊地带。同时把这次事件做成“沟通警示卡”,提醒自己“判前三问”——“信息是否完整?”“融资用途是否准确?”“关键人对接深度和层级?”;之后及时和直属领导碰头,把冲突细节复盘,告知制度判定结果,如有异议,再行商讨。

苏轼在《定风波》里写“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制度执行的真谛亦在于此——不必追求完美无瑕,但求每步都走得踏实。此次事件恰似业务发展中的“必要阵痛”,它揭示的不仅是制度执行的表层问题,更是管理制度迭代升级的重要契机。愿今后以“日拱一卒”的诚心,让制度既有青铜鼎的厚重,亦不失竹简的温润。


版权所有 © hth官方网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