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渠道萎缩已不可逆,去年靠价格战尚能维持销量,但今年即便加大政策支持,市场依旧疲软。面对行业性困境,我们的应对过于被动,当广西干旱延长农忙季时,农业管因规格不全频现断货;当虾塘管需求萎缩时,又未能及时调转资源开发新养殖区。这些失误暴露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库存管理,沿用传统经验而未建立动态预警机制;二是市场敏感度不足,对养殖户亏损、茉莉花种植兴起等信号反应滞后。这种对市场变化的迟钝反应,本质上是管理思维的僵化,过分依赖经验而缺乏前瞻性布局。
营销队伍的状态分化令人警醒。少数团队在逆境中主动求变,尝试开拓新渠道,而更多人员陷入“等市场回暖、等政策救市”的被动状态。这种分化暴露了管理上的短板:一方面对积极力量的激励不足,未能将其经验转化为团队财富;另一方面对停滞人员的帮扶流于表面,未触及思想转变的核心。虾塘管业务持续下滑正是缩影--老员工因年龄激情消退,新团队又缺乏打井管等专业市场的开拓能力,而公司未能及时搭建经验传承桥梁。更深层矛盾在于,20%的团队贡献80%销量,其余人力成本与产出严重失衡。
内务支撑体系的滞后同样制约着市场突破。在农业管合作推进中,暴露出生产响应速度的瓶颈。当定制化订单成为主流时,产线仍按批量生产模式运转,导致扩口工序延误、质量问题频发。技改提效的规划虽在推进,但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这些痛点说明,内部革新必须与市场开拓同步,用料优化不能只算原料成本账,更要考虑交付时效;用工效率提升不能仅压缩人力,而应重构产线适应小单快反模式。
对“服务促销量”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口号,未能建立系统的助销服务体系。最值得警醒的是,当一线反馈市场异动时,未能及时研判,错失调整窗口。这反映出管理敏感度的缺失,真正的市场洞察不在报表里,而在经销商的抱怨中、在竞品的动态里、在田间地头的对话间。
内务效能革命,建立产供销联动机制,将技改重点转向柔性生产,对新品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在库存管理方面,下一季农忙季来临前建立起农业管常用规格的动态预警机制,根据区域农忙周期设定安全库存线,解决断货问题。生产端重点攻坚定制化订单响应,缩短交付周期。
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这些改进措施只是起点。唯有持续紧盯市场变化,扎实解决每个环节的问题,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以上文字,权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