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一年多,最大的问题是静不下来。静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境界。心静下来,从纷扰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方能独立思考,明心见性,从而开启智慧。近一年来我心浮气躁,杂念缠身,因而做学问不认真,研究既不系统更不深刻。患得患失,因而对市场失去敏锐性。瞻前顾后,因而投资操作拖泥带水。当今社会,透过屏幕是目不暇接的信息,竖起双耳是此起彼伏的杂音,感受社会则是充满贪嗔痴的喧嚣鼓噪。静下来不是易事,是需要极高的修行与德养。我是自然不够的,俗人一个,常被贪婪与恐惧充盈内心,常被自鸣得意与妄自菲薄麻痹大脑,更喜欢在懒惰与精神鸦片中虚度时光。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静下来的第一步,可能需要在知止上下功夫。而知止,“止”又做何解?有认为是至善,有认为是归宿,有认为是立场,甚至中纪委网站也给出适可而止的智慧。因此,我想“止”逃脱不了两个范畴,一是目标范畴,二是行为边界范畴。在目标范畴与行为边界明确后,方能信念坚定,从而心静,才有之后的安、虑、得。而目标范畴与行为边界,又是与每个人的本性与条件相合的。仔细思考后,我想于我而言,目标范畴是认真做学问,追求真理与自由;行为边界则是寻求心安。
2.精神自由,独立思考,独立承担。投资结果是集无数因果的体现。所谓万缘相合,其含有本性,学识,修养,努力,运气,环境因素等等。我们因为人的时空有限性,是不可能穷其因果的。因此,应该努力,果上随缘。比如或许二三十年摸爬滚打的努力,不及别人的随手一投,如“又一莲”基金。这又作何解?只能说努力的权重占比很小。但如果要将这些因素按权重排序的话,我自认为本性占比相当大,本性是每个人骨子里带来的东西,是不以环境与条件所转移的,是潜意识的。同样的机会,同样的选择,不同人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我自己是越来越相信宿命论了。本性或许是决定投资所能达到的高度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运气与时代背景之外,其他因素是由本性所衍生的。本性不同于人性。按照马哲的理论,人性不是虚无的哲学概念,是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去塑造的。《乌合之众》讲,群体中的个体会被情绪与暗示所左右,从而整体智力低于个体平均水平,可能表现出极高的道德行为或极端的暴力与破坏。这与以前的通过实践改造人性是一致的。但本性,是高于人性的,是先于我们的语言与行为的,是潜意识。我们的言行,早已被我们的潜意识所定夺了。因此,投资者最重要的是明心见性。这必然是要求精神自由,独立思考的。人云亦云,左右摇摆,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固执己见,敏感多疑,亦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因此,要摆脱依赖,精神自由,独立思考,独立承担,追求骨子里的至贵,追求真理与自由,独自承担因果。
3.认知不到位,行为则出现差错,进而心态有所变化,最终满盘狼狈。自2022年经济收缩以来,PPI持续为负。早先意识到了工业企业会愈发困难,尤其是护城河低与产能过剩的行业。叠加经济周期与市场周期,应该布局由供给驱动的新兴产业。但自鸣得意地认为只要有波动就能做出利润,结合种种原因,大仓位持续耗在制造业里,奈何持续阴跌,没有波动,则逆势而为。随时间成本消耗越多,心态越发失衡,其他操作更加变形。虽然通过小仓位的短线交易弥补了这部分的损失并未亏损,但辜负了时间。没有但指沙盘成一笑的潇洒,更没有缘来执果更执因的智慧,只能进一步事上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