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省(2025年半年度)
文章来源生生资本     作者王雷     日期2025-07-11     点击量79

今年上半年固态电池无疑是一个火热的概念,在蜂巢的投资之后,我便一直关注固态电池的发展与机会。

固态电池能成为下一代锂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主要原因是其能突破能量密度上限和解决安全隐患,固态电池行业火热则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多家企业披露的产品研发新进展与量产计划。

工信部2025年6月设立6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及回收技术三大领域。其中固态电池单项目最高支持15亿元,国轩高科、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成为首批入选企业。技术层面上也取得关键突破:硫化物薄膜制备成本大幅下降,干法电极工艺将生产效率提升三倍,这些进步使得全固态电池装车时间从2030年提前至2027年。

企业量产进程呈现梯队分化:蜂巢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试产,国轩高科锁定奥迪、蔚来2027年第三季度全固态电池订单,孚能科技则瞄准无人机市场在2025年底率先出货。真正的商业机会集中在设备与材料环节,制造固态电池所需的新型干压设备需求将暴增200%,而掌握超薄硫化物薄膜技术的材料商将主导供应链。新兴应用场景正在打开市场空间,电动飞机2025年首次装配固态电池,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已预留电池接口。

当前最大障碍仍是成本与量产能力。全固态电池成本高达普通电池四倍(2元/Wh),生产线良率仅85%远低于95%的商业化基准,而日本企业掌握的硫化物核心专利可能形成技术封锁。行业共识是:2025年集中建设产线,2026年验证量产良率,2027年将决定哪些企业能真正吃到车载电池市场的万亿蛋糕。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重塑投资逻辑,其意义远超技术迭代本身。作为观察者,我深切感受到资本对“绝对安全”和“能量密度跃迁”的执念——当传统锂电陷入内卷红海时,固态电池用物理层面的革新撕开了新战场。更深刻的变革在产业链权力重构中显现。传统锂电时代被压制的设备商,如今凭借干法电极等独家工艺反向锁定电池巨头产能;掌握硫化物薄膜技术的材料初创企业,估值三个月翻五倍仍遭疯抢。这种变迁让我想起光伏行业异质结革命的前夜——当制造范式颠覆时,二线玩家可能借新供应链弯道超车。

以上文字权为反省。


版权所有 © hth官方网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