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总结自己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被后人广泛相传,好像日常生活的普适定律。曾经在我少年时,也将这句话奉为圭臬,幻想着等自己五十岁了,便可窥见人生真谛,明辨是非曲直,预判事物走向,火眼金睛,挥洒自如。可如今五十有余,大是大非前,重大决策时,终究是越活越迷茫,越活越无措,感觉自己非但参不明白“天命”所在,许许多多的时候竟是更加的无知、无奈、无能为力了。心下的感觉,要么孔夫子不是凡人,乃人中龙凤或者活神仙,他的话仅适用其个体,并不代表芸芸众生;要么古人比现代人普遍更聪明、更善于思考总结?抑或现代人被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迷了眼?少年抑或不惑而知天命的中老年,有多少是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的?或许是时代变了,判断的坐标也应随之改变?又或许只是自己个体比较怂包、懒散、混沌、悟不透世间真相?又或许是根植于潜意识中的莫名恐惧让自己被各种外因裹挟?朋友中有笃定自信的,思想行动力很强的,急流勇退或乘势而上的,可观其言察其心,感觉他们也似未完全自洽,走在前面的人,众人只以为他们目标明确,行动果决,却不知他们的内心也有疑虑。这个世界太多我看不清,太多我犹豫不决,渐渐长成一个木讷、冷淡、苟且、懒惰而踯躅不前的人,我真的为自己感到悲伤。反省至此,不得不提到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外因--手机。无论未成年还是成年人,手机的普及确实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手机的奶嘴效应也实实在在偷去了我们的思想、偷去了我们许多的人生可能,游戏、短视频等似有价值又似温情的低成本娱乐,让我们在痴迷中悄悄失去了独立思考,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大量宝贵时间,时代的车轮滚滚,光阴似金似箭,将“娱乐至死”比作精神鸦片犹有不及。当一个人仅仅因习惯与训练而成为一具得过且过的工作机器时,起码从个体来说真的是一种可悲的倒退,“娱乐”充斥的生活,虚拟世界的精神自由,或许是自我的精神枷锁,“我”好像丢了“我”!在此反省,也敲打警醒自己,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