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面对中芯国际的投资选择,我图省事,直接买了熟悉的A股,而放弃了需要多花点功夫了解的港股。仅仅是因为那几分钟的懒惰,我没有去点开另一个交易界面,没有去稍微研究下港股的不同。
结果呢?半年过去,A股中芯表现平平,而港股中芯却大幅上涨。明明是同一家公司,仅仅因为在不同的市场交易,价值竟被如此不同地看待。我这才明白,市场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池子,水的深浅和价值判断标准可以天差地别。
回头想想,这“懒惰”背后其实是思维的惰性在作祟:路径依赖:习惯了A股的操作,就不愿费力探索新路径。信息满足:满足于手边现成的信息,懒得深挖港股背后的逻辑。思考简化:甚至没认真比较两地股价的长期差异,想当然地以为“差不多”。
这惰性的代价,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对“机会成本”的深刻教训。我贪图了那几分钟的轻松,却要用数月的遗憾来偿还。投资中,真正的风险往往不是市场的波动,而是自己思维的停滞。那些不愿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想一层的瞬间,最终都会在未来付出代价,可以称之为“认知的学费”。
投资是认知的兑现,而懒惰则是认知的瘫痪。市场很公平,它不会因为你的便利而额外照顾,只会因为你认知的深度而给予回报。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常常藏着真正的机会——但它们不会自己跳出来,只青睐愿意多开一扇窗、多探索一步的人。
这次教训像一粒灰尘落进眼睛:有时蒙蔽我们看清机会的,并非滔天巨浪,恰恰是这点滴积累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