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投资就像一个罗生门,本质上是多方视角下真相的碎片化与利益博弈的显性化。每个项目路演PPT都闪烁着“独角兽”的诱人光芒,但撕开华丽的BP数字,看到的却是创始人、地方管理人、机构投资人各自编织的平行宇宙。
非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极低(远低于二级市场),同一项目各方基于立场对同一事件赋予截然相反的叙事逻辑,可能被包装为“颠覆性创新”或“击鼓传花”。比如即使知道商业模式高度同质化,但资本仍扎堆制造估值泡沫,自我证明式的这个项目价值独特性,却又同时加投了它的友商;又比如明星项目却由于某种奇怪的原因,开始对外老股转让,回笼资金。
基金类投资LP要求GP跟投基金份额作为“风险捆绑”手段,但GP视为对其专业性的质疑;而GP对投资团队的强制跟投,又被解读为责任转嫁。
投资经理对LP:强调“全行业独家技术壁垒”(实际有6家竞品);对创始人:承诺“绝不干涉经营”(但要求签订对赌协议);对风控部门:保证“已排除所有法律风险”(其实知道上市流程存在瑕疵)。
实际操作中,若用回购权条款做投资人最后的“自我解救”方案,则又容易被企业指控“扼杀生存空间”。尽调时谈判的重点总是在回购、对赌细则上反复协商,各种资源的相互交换衍生出估值上的折扣和协议中的特殊条款。
利益、矛盾、纠葛、博弈充斥着一级市场的每个角落,资本与人性的交织让“客观事实”往往让位于“主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