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的机器人、六小龙突发概念犹如在一级市场炸起惊雷,唤醒了众多投资者争相涌入热门公司,一级市场在经历长期低迷后,首次出现份额稀缺甚至需要高层资源才能对接的情况。近期港股已然成为一级市场退出的新出口,在退出渠道出现宝贵亮光的刺激下,难免出现资本扎堆现象,但也由此带来了机构争抢估值泡沫风险。短期热点项目汇集了众多投资人是明显的资源错配,与时下各行业内卷常态类似,对产业和资本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利,但这也倒逼我们回归投资本质——差异化挖掘价值,而非简单的复制盲目跟从。
在内卷环境下,挖掘投资机会需要更精准的策略。首先,剖析主赛道,聚焦细分领域,寻找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差异化突破点。例如,人形机器人可以拆分成各个部件,逐个梳理每个关键部件的行业情况,直到一个轴承一个电机这样,构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图谱。通过拆解产业链,用毛利率量化技术壁垒的高低,研判市场集中度,这样向上游摸索的好处是,这些企业的技术与生产能力已经得到下游企业的验证,因此可以带给我们更高的投成率和更厚的投资回报安全垫,也能帮助我们发现具备进口替代潜力的隐形冠军。
其次,提前布局技术拐点,在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早期阶段介入,避免在泡沫期高价入场。这要求我们加强与科研机构、产业专家的合作,建立前瞻性研判机制。例如脑机接口这种赛道,目前虽然市场化方向较少,大多停留在科研层面,但在AI和具身智能快速崛起的今天,未来的脑机接口可以涵盖医疗康复、工业制造、消费娱乐、智能穿戴、军工航天、物联网等等只要你能想象到的地方,将“意念控制”“人机共生”从科幻走进现实,是真正可以掀起一场全球的技术革命浪潮,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思维,尽早接触尽早布局,抓住这次机遇。
此外,行业内卷加速产业链外溢,催生新场景与新业态。如新能源发展至今虽然内卷激烈,但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人才、技术、供应链和资本,往天上看有低空经济,往地上看有机器人,往水里看有绿色航运,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即使是我们经历了几年资本寒冬,往往也能带来“逆周期”机会。当泡沫出清、估值回归后,具备技术壁垒和现金流健康的优质企业可能更具投资价值。同时,国际化视野也愈发重要,国内市场的内卷促使我们关注海外新兴市场的本地化需求,或国内优势技术的出海机会。
由此可见,投资机会仍蕴藏于差异化视角之中,但要抓住真正有潜力的项目,我认为有针对性的尽调是关键。除了考察传统的财务数据,更需对技术壁垒、团队基因和市场需求深刻评估,比如考察技术专利保护程度、技术来源的积累厚度;团队对产业和创业的跨界经验,对企业运营、融资的掌控能力;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痛点深入剖析,是否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等等,避免掉入对这些长期因素研判不足的陷阱。
内卷是市场自我净化的必经阶段,唯有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创新和全球化视野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作为投资人,我们既要警惕估值泡沫,也要在产业变革中寻找长期价值。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产业逻辑,聚焦核心技术与团队能力,与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