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YS和ZT两个案例的思考
文章来源集团总部     作者许晶     日期2025-07-14     点击量83

1、新客户与老客户。ZT是新客户,我们对它的历史经营情况了解不深,对它的沈阳板块未去踏勘对接,所以被它后期爆出来的欠税情况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银行收贷为时已晚。YS是合作多次的老客户,对历次合作以来企业的变化有资料却未做分析,关键人担保要求也因一次次的成功合作降低了警惕警觉。对新客户,我们总想着先与其建立合作,加深了解后再逐步加强方案,对老客户,我们时有评审上的惯性,忽略对企业横向对比分析。这种观念,我们评审人员最要不得。当市场一线也以这样的想法去攻克客户的时候,实则已处于信息不全的被动局面了。

2、补流与点对点业务模式。ZT是转贷业务,上报时还款来源同行换行都在做批复,且额度有意向新增,广角核行反馈良好,我们评审时乐观地认为即使批复未下,也只是时间问题。殊不知银企关系早已发生微妙变化,最后两个银行都没按计划着落。偏听偏信,盲目乐观,背离明确还款来源的评审标准,忽视了简单模式下蕴藏的企业实力弱的巨大风险,物评估价虚高,军工光环,最终造成巨大损失。YS这样用作补流且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大额业务,尽调及评审时忽略了企业恶化的种种迹象,除技术层面的要求外,还提醒我们在评审和跟单时对人员要有合理的调配。评审端可交叉人员去审批,多从几个角度地来分析判断企业现状及趋势,避免先入为主,跟单时应避免归属人单独跟单,双人跟单落到实处,避免道德风险,从评审端和轧账端发现并化解极端风险。

3、对市场的判断和对操作团队的认知。市场和团队风格是千姿百态的,我们要学会从日常评审沟通中,业务跟进过程中、前置跑动中去感知每个市场每个团队。ZT业务,厂区位置偏远,我们对该地的经济结构资产价值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对该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是否能了然于胸,我们的团队是否深耕当地,对当地的龙头企业有一个深度动态跟进。在对以上这些都没有一个正面回馈的情况下,面对银行抵押物加固资产估值有几个亿的时候,面对“银行争抢”客户却尚未拿到批复的时候,面对一线找到一个有“实力”企业而跃跃欲试的时候,我们评审人员是否能够冷静下来,抬一抬头,多问一个为什么。

评审工作是“死板”的,也是“灵活”的。我们要严格执行集团要求,也要善于分析业务合理性可行性。若能两者兼顾,评审才会有深度、有温度。以上是对两个极端案例的思考总结,亦是对自身评审工作的反省。


版权所有 © hth官方网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