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市场格局动荡加剧,房地产量价持续齐跌,大基建脚步暂停,产业规划与产能释放间的匹配难度增加,相关传统制造业更是举步艰难。同时小米华为进入智能汽车,京东进入外卖和酒店行业,他们除了在自己擅长领域深耕,还致力转型寻求新的增长赛道。比拼创新速度,便是茫然后的坚定,视为反省一。
二、创新不足,亮点太少:
创新并非一定要高大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创新”,往往能在生产一线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比如浙江一家小型水泵厂,工人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大问题。他们发现传统水泵测试环节要反复拆装螺栓,既费时又容易损伤螺纹。几个老技工用废料加工出一套快拆夹具,将测试时间从45分钟缩短到8分钟。这个零成本的改造,让工厂日产能直接提升30%。而在山东某造纸车间,维修工在烘缸产线传动链上加装了一个自制张力调节器,使链条寿命从3个月延长到2年,每年节省维护费用超5万元。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最珍贵的创新智慧往往藏在车间的最一线,如果不发动一线从日常出发,解决优化流程。只是把创新等同于技术颠覆,看不起小改小革;那么创新将无比艰难。毕竟,决定企业生命线的,往往是每天节约的那一度电、缩短的那一分钟、减少使用的那一个零配件。
三、班组管理松散老好人思想严重:
日常管理习惯搞平衡,未能体现奖罚分明。更多是口头批评,少了实质性奖罚。这种管理作风也助长了部分人员的懈怠心理。究其原因,还是平时不够严格,老好人思维,将“一团和气”等同于团队凝聚力;未能对班组管理形成有效约束。需扭转“老好人”管理倾向,营造风清气正、奖优罚劣的班组氛围。
四、人员培养,疑难故障攻关不足:
二车间班组老员工不少,个人基础技能水平都不差,但长期以来保姆式帮带养成了班组对主管的依赖性,碰到障碍难以自主思考,问题攻关执行力差,日常缺少锻炼,倒班班组综合战斗力相比其他车间差不少。目前有担当能独当一面的只有一个三车间调入的白班组长。后期倒班还需单独多派发任务,倒逼培养各组能牵头项目自主攻关推进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