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半年过去,回头看KPI完成率,心里挺不是滋味。保级没成,业绩离预期差了一大截,说不焦虑是假的。干的是给上市公司、股东和大集团做短期融资服务,结果就是客户需求没抓准,渠道资源没盘活,说到底还是自己没干明白。
市场环境是难:经济下行,客户手头紧,需求跟着萎缩;但话说回来,怨天尤人没用,同行业也有兄弟能啃下硬骨头,说到底还是自己在两件事上没做到位:
1. 渠道资源像盘散沙,变现全靠“碰运气”
上半年加了不少渠道资源,从券商到信托,从中介到企业财务圈,但没好好分类。有的渠道光加了微信,半年没聊过几句;有的渠道明明手里有优质客户,却没聊明白合作模式,人家凭什么把业务给我们。
2. 客户需求停在“表面”,没戳到真正的痛点
客户说“现在不缺钱”,我就真信了;客户提“银行续贷在办”,我也没往下问。其实人家可能有隐性需求:比如上市公司股东质押快爆仓了,需要紧急补仓;大集团子公司有笔应付账款要付,现金流卡壳了,但不好意思明说。
三、下半年怎么做:
1、渠道优化:把“无效好友”变“有效战友”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把微信里的渠道资源也做个分类,按“上市公司财务/董秘”“券商投行部”“信托经理”“同行”分类,长期没互动的,要么主动聊一次(问需求、推方案),要么暂时归档。
每周跟1个新渠道深聊一次,聊明白他们的客户群体需求(比如券商做定增项目时,客户有没有短期融资需求),谈妥合作分成模式,别光靠“关系”,要靠“规则”赚钱。
2、挖需求:以后见客户,聊点实际,最近银行的续贷有没有卡审批进度?(挖续贷空档期需求)、股东质押的股票,观察近期的波动情况,需不需要补仓资金(挖股东个人需求)
3、子公司有没有新业务要投?现金流能否跟上(挖集团内部需求)
在创造业务需求上再花点心思:优质新客户结合资源提供第一梯队金融机构融资方案,不图挣钱,交个朋友,挂个号,老客户做个“资金健康检查”,辅助捋一捋未来3个月的现金流缺口,主动提建议:“这笔款要到期,可以提前备一个融资方案,免得临时抓瞎。让客户觉得我们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真正为客户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