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杭州出梅偏早,正好赶上双春闰六月,入伏又偏晚且暑天更长,想来这个夏季是妥妥的桑拿畅享季了。最近又正处在梅雨交替盛夏的时节,主打闷热潮湿双拼,酷暑尚能躲一躲,空气湿度真是让人好不自在。
另一个近期发生的现象级事件当属LABUBU了,似乎一夜之间就从小众潮玩变为家喻户晓,泡泡玛特门店门庭若市、初代玩偶天价拍卖、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茅台”此类云云一瞬间充斥全网。我虽然没有买过,但是路过实体店看见里面人头攒动的场景还是忍不住会进去逛逛。初见这个“毛孩子”,短手短脚大脑袋,大眼睛长耳朵,狡黠的笑容搭配叛逆的尖牙,萌趣里带着一份奶凶,不觉让人联想到饺子镜头下的哪吒,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可是转念一想单凭“眼前一亮”的质感就能把原价不足百的玩偶炒作至数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还真超出了我的认知和理解。带着猎奇的心态我就想一探究竟为何这个毛孩子会受到此般追捧。
我去查阅了一些资料,LABUBU是泡泡玛特旗下的头部IP。它作为一种潮玩,其实可玩性并不高,但是设计感却很强,这与泡泡玛特品牌自身定位息息相关。泡泡玛特不是单纯意义的玩具品牌,它更像一个设计师平台,签约了各个国家的艺术家,这些人原来可能是画家、雕塑家等等,所以它可以不断孵化出新的IP,并且赋予每个IP丰富的原创性,由此可见与众不同正是LABUBU与生俱来的魅力来源。另外LABUBU还有各式各样的表情、毛色,各路有才的爱好者还会为它们量身定制不同的服饰和造型,让它具备二次创造的可能。
为什么人们会想购买LABUBU。产品的外观和品质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内心表达的需求,表达不是最终目的,寻找认同感才是,也就是那句所谓的“懂的人自然懂”。我把购买人群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追捧天价款式的,一种是购买平价或者接受能力范围内低溢价的。
对前者来说,天价意味着稀缺和独特,拥有一个非常独特的LABUBU,正是拥有者向外界彰显个性、突显身份层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恰好与购买限量版奢侈品的心态和逻辑是相通的,既然功能上是对标了稀缺性商品,那么稀缺款的LABUBU被炒上天价也情有可原了。
而后者购买选择时相对务实一些,那么他们会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LABUBU对他们而言就像是一个人实体化的微信头像或者表情包,喜欢它的人,在它身上投射的是小小的、理想化的精神自我。比如尖牙代表有防御和攻击能力,坏笑代表能自得其乐,毛茸茸的给人一些温暖,面相却代表一些叛逆,他们将自己的心理画像映射在玩偶之上。这也反映出人们内心隐隐作痛的孤独感,他们需要有一个东西去让其感受到自己是在集体之中,是在做一些有意义的或有价值的事情,而他们找到了同样认同并购买LABUBU的圈子,他们觉得彼此是那群“自然懂的人”。LABUBU之所以能爆火,我认为它从很多层次上满足了人们的很多需求。
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像我这样对于购买LABUBU的行为无感的人群,难道就没有表达内心的需求,就没有寻找认同感的诉求了吗,答案显然不是。每个人心理成长的过程中都存在这样的心态,或者叫寻找价值意义的心路历程。当我还是刚踏上社会的年纪,每逢生活工作中遇到困苦,不甘心沦为芸芸众生的我会做些什么回应呢。针砭时弊、直言不讳自然是不符合我的性格,早期我会更换QQ签名、更新微博,后来是微信签名亦或发发朋友圈。比如熬夜加完班,我就说自己披星戴月终成往事,亦如换工作了我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反正内容尽是些正话反说、含沙射影之类,叹世态之炎凉,怒自己之不争,总之宝宝心里苦,但我不明说。
现在回想这些行为,可以概括成一个大写的“矫情”,做作得可笑,但当时的心态就是不吐不快。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是通过“矫情”的诉说满足表达内心的需求,通过臆想有人能读懂我的“矫情”而寻找认同感。如今的我,就不会再选择这样做了,因为已经渡过那个阶段,就像小孩子学会骑车了也就不再需要辅助轮一样。我的那份“矫情”是特定心理成长阶段的一种代偿,别人现在购物车里的LABUBU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