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我从东区市政车间生产副经理调整至PE实壁管材生产副经理,尽管同属管材生产领域,但两种产品的生产工艺、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及班组运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此次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一、生产角色的转换:从熟悉到陌生的适应
在波纹管生产管理中,我对原材料特性、挤出工艺、缠绕成型等关键环节已较为熟悉,能快速识别并解决生产异常问题。而PE实壁管材的生产更注重挤出稳定性、壁厚均匀性、冷却定型等工艺控制,对模具要求较高,初期由于对设备参数(如温度、螺杆转速、牵引速度)的熟悉度不够深入,往往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找出关键原因。
反思与改进:
快速学习新工艺——通过查阅技术手册、向资深技术员请教、网络媒体等资源,掌握PE实壁管的核心工艺要点。
对比分析差异——梳理波纹管与PE实壁管在生产流程、设备操作上的异同,制定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二、生产管理的转变: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波纹管生产管理更依赖经验调整,如波纹管扩口变速调整,根据扩口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调整,而PE实壁管对工艺参数的精确性要求更高,需通过数据监控(如在线测厚仪、熔压波动记录、扭矩变化情况等)确保稳定性。因未建立系统的数据跟踪机制,导致部分异常未能提前预警。
反思与改进:
推行标准化作业(SOP)——完善工艺参数范围表,明确关键控制点(如熔体温度、冷却水温度)。
强化过程数据记录——要求班组每小时记录关键参数,利用趋势图分析异常波动。
三、班组管理的调整: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波纹管生产班组更注重产量达成,而PE实壁管对质量稳定性要求更高,原有班组管理模式(如交接班信息传递不完整、员工技能单一)导致初期生产效率较低,PE管材方面整体订单较多,订单差异性较大,粗放式管理容易造成订单衔接错误,因此在细节方面需要多加留意。
反思与改进:
优化交接班流程——推行“三不交接”(异常未处理不交接、数据未记录不交接、现场未整理不交接)。
加强多能工培训——通过轮岗制提升员工操作多种设备的能力,减少因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鼓励员工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
四、现场管理的优化:从“救火式”到“预防式”
波纹管生产现场问题多为设备临时故障,而PE实壁管生产更需关注模具清洁度、原料干燥度、环境温湿度等细节,日常对模具的维护、保养关注度不够。
反思与改进:
推行TPM(全员生产维护)——制定模具清洁保养计划,减少因积碳导致的表面瑕疵(型材专业模具工,可与型材生技部共同推进)。
强化5S管理——规范原料存放、工具定置,避免交叉污染或误用。
此次岗位调整让我深刻认识到:不同产品线的生产管理需因地制宜,不能依赖过往经验生搬硬套。使我也更加明确了管理的核心在于适应变化、持续学习、团队协作。后续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管理方法,确保生产高效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