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六月接近尾声,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在部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在产成品立体式堆放、目视化管理推进、出入库标准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工作处理的及时性方面,我自身仍存在不足。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作如下反省:
反省一:班组间协作效率有待提升
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班组间的密切配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仓管员与装卸工、移位工之间的协作,恰恰是当前最明显的短板,导致部门工作群中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物料流转区: 存在特定物料未按规定时效处理完毕、出库后遗留零散物料未及时清理归置等现象,发生频率偏高。
存储定位区: 主要表现为新接收物料未按既定要求整齐放置,存在未严格遵循指定存储位置标识进行存放的情况。
究其原因,核心在于班组间日常沟通不畅与信息共享不足。仓管员掌握着详尽的出入库计划、特殊定制产品要求,但这些关键信息往往未能及时、清晰、完整地传递到移位工手里。他们因缺乏对产品特性、库位安排等相关信息,操作时易产生盲目性,不仅效率低下,也增加了出错风险。
通过跟踪日常出入库环节的衔接,发现问题根源在于计件人员操作与仓管员跟踪存在时间差。针对此,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前提下,我们已采取两项改进措施:
1. 明确责任: 要求装卸人员及时整理现场遗留问题,对下班前未处理完毕的情况进行追责。
2. 强化信息传递:仓管员须将注意事项清晰标注在相关表单上,并在工作群中进行特殊提醒,次日跟进检查执行情况。
反省二:管理思维需突破局限,拥抱变革
今年,各行业竞争加剧,部分领域发展面临挑战。建筑业同样处于压力之下。在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运营成本上升的问题更为突出。公司内部正积极推行更精细的管理模式,以提升效率。关于具体工作安排的调整方向,我与苏经理进行了多轮沟通。起初,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我们存在一些意见差异,但最终通过坦诚交流达成了共识。
我当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工作安排的连续性上:调整后,若遇临时空缺,需借调或协调人员补充,我自己也曾数次参与其中。我认为这并非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经过深入讨论与权衡,我所担忧的应对方案问题已基本得到妥善处理。
反思此事,我认识到自身思维存在局限性:更多站在执行层面,顾虑短期、具体的操作困难(如临时顶岗),未能更主动地从管理优化和流程再造的视角去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这种顾虑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思维,源于担心变革带来的短期阵痛影响日常运转的稳定性。
与苏经理坦诚沟通的过程,促使我跳出惯性思维框架,开始学习以更全局、更长远的眼光审视问题。我深刻意识到,在行业寒冬中,固守现状以求“安稳”并非真正的稳健,反而可能让团队在未来竞争中陷入更被动的局面。主动拥抱变革、优化结构、提升效率,才是抵御寒冬、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
这次沟通不仅解决了具体分歧,更重要的是让我领悟到:作为管理者,需要具备将潜在问题转化为优化契机的思维转换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适度风险、推动团队向更高效率迈进的责任感。这对我个人管理思维的成熟,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