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资本郡府     作者蔡佳琪     日期2025-07-23     点击量80

信息似乎总是很多。

前不久听播客,讲述当个体存在对“信息过载”的渴望时,大概可以如何克服——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互联网未普及时,“使用互联网”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当成本下探到普通人都可以随意使用时,“拒绝使用互联网”反而会重新成为少数人的特权。除了诙谐的反差感以外,这一转变实际上意味着:如今大量流通的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低效。信息,层出不穷且频频反转。真正过载的或许并非“信息”,而是“情绪”。

信息有好坏或真假之分吗?符合当下主流认同、认知逻辑的信息就是好信息吗?符合当下客观事实、发展走向的信息就是真信息吗?万一只是个体视野太局限,或者变化太隐蔽,难以察觉呢?情绪化反应会贯穿在整个辨别周期始终,而情绪化也会消耗精力。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奖励,通过激起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生理反应,获得了切身实际之感。

辨别过载的信息会消耗大量精力。生理反应的强度也会随之过载。我们在主动与被动地奖励自己,奖品是自己的碳基情绪,而留下的则是网络上的硅基“尸体”。当在情绪的漩涡中耗费了太多精力,又会剩下多少精力去确认、追踪、思考、评判信息内容本身呢?

“我浏览过这条信息。我对此感到一些情绪。我知道总有人也会对此感同身受。因此,我感到安全。”基于情绪化的立场,会轻易地建立主观的阵营,甚至会因为而站队,或者至少表现出站队的意愿。形成这种思路几乎没有阻力,它是如此的顺水推舟,是最小阻力路径。然而,负责任地思考和行动,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因此,要保留批判性视角,找到自己的主体性,隔绝冗杂的信息流,对输出的内容负责,从而带来“良质”的思考和判断。


版权所有 © hth官方网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