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因需求调整今年上半年外出招聘的次数骤减,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在同儿子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发现小孩子的很多行为特点都值得我们大人学习。
一、专注与深度思考的启示
孩子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起床和睡前都会主动翻阅书籍且能长时间沉浸其中。
反观自己,对于阅读除了参加每周固定的读书会外就再无更多的时间去主动接触书籍。对于学习年初也曾风风火火地开始中级经济师备考,但在持续一周之后慢慢开始懈怠。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被碎片信息分散注意力,无法提升深度阅读能力,过度追求“实用知识”,反而限制视野,同时受知识壁垒禁锢,无法促进创新思维交叉。
二、好奇心驱动的探索精神
孩子有极强的好奇心,对于问题会不断提问,通过“为什么”验证认知、拓展知识边界,他们善于实践通过拆解玩具、动手实验等行为建立认知,对失败的低敏感度也使其更愿尝试新领域。
反观自己,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总习惯于挑毛病,却很少去关注问题的本质,更不会“寻根究底”式地去解决问题。漠视问题,消极对待,逐渐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质疑能对抗我们的思维惰性,过多依赖理论而疏于实践,规避风险的心理导致我们自身成长停滞,需重拾探索的勇气。
三、真诚联结的社交能力
孩子会主动社交,用简单语言直接传递需求;会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搭建游戏等建立社交规则;会观察同伴情绪并回应,共情理解他人情感。
反观自己,与社会接触越多越是冷漠,抗拒主动社交,不愿轻易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社交中我们总喜欢过度修饰,同时在团队协作中又有僵硬流程,缺乏情感共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和模仿父母。但其实,孩子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塑造自己。综上,后续工作与生活需要通过通识类书籍来不断拓展认知,突破信息茧房;对于工作中的难题要多角度拆解激活批判性思维;在团队破冰与创意协作中,要通过有效手段来降低沟通成本。
以上是我的反省,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