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对品质的挑剔未必是坏事,它可能恰好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过程很煎熬,催化如影随形,但确实如一记警钟敲在我们心上,不断倒逼我们去反思,去规范,去查补盲区,去学习新的知识点。很多刻骨铭心的经验,不是做对事情以后的总结,而是犯过错以后的完善。
正视问题,重塑思维
近期就新开发的产品与客户多次交流学习,客户的提醒与建议让我们意识到在新产品的管控方面,确实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尤其在关键工序稳定性与工序细节处理方面。他们对毫厘之间的反复较真,对表观不允许一丁点细痕的挑剔,本质上是帮我们撕开自我满足的保护层:当我们习惯了“差不多”“偶尔的瑕疵”“难免”的意识,慢慢地丢失了对细节的敬畏之心。反馈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流程中的盲区,检验环节不够细化、生产线上的自查不够严谨、心中那根“质量弦”悄悄松动。客户一次次交流与要求,在客户看来是对品质的坚守,对我们来说更是对合作信任的考验,营销将士们好不容易攻城拔寨拿下的城池,我们势必要一起全力守护!
新领域新知识,补足认知短板
踏入空调配套领域,才真切体会“隔行”的陌生感,曾经的生产与管理逻辑,在新的应用场景下有了全新的注解,不同领域对产品的质量管控要求,竟有如此细致的差别,常规参数以1-2丝的偏差来精准把控,零缺陷的严格要求,倒逼我们跳出认知局限,重新来定义现有的质量水准,多次跑客户那去体验应用场景,去理解标准背后的真正意义。比如客户给了一条他们在用的行之有效建议,通过对切割料头的数量管控,从而避免料头混入成品的风险,确实实用且可控。
新领域带来的挑战,最终都会成为成长的养分。通过反思,我们也看到了过往工作中的疏漏与不足,也清晰了接下来的改进方向,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用实际成效回应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