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以来我一直着手于WMS项目的推进工作。旨在通过RFID电子标签技术结合WMS系统,优化供应链的管理,使其能提高库存准确性、加快物流速度并实现自动化数据采集。
本来觉得有了化建管材电子标签出入库、元财管件电子标签等项目的打底,即便没有乙方公司的参与,自主设计、规划和开发工作也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让人感触颇多。就以管件的散件拣货环节为例,从仓库管理、系统流程和电子标签的应用角度出发,一箱一标签、每个纸箱上标签所记录的数量和所装实物相符是基础,然后就这看似基础的要求在实际的散件发货过程中却很难推进,因为这要求仓管员在拣货的同时,分箱、合箱等操作必须到位。这对原本就紧凑的拣货过程增加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在管理和业务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信息系统可以为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通过系统,管理层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类数据和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监控和资源调配,提升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有助于规范管理流程,加强内部控制。
另一方面,信息系统也需要紧密围绕业务需求。业务是企业的核心,信息化建设应服务于业务的顺畅开展和优化提升。要确保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业务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能让繁琐的信息化流程束缚业务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这个平衡,在充分考虑管理和业务的双重需求后,最终我们采取按品种固定散件电子标签、散件箱定置定位的方式,这样既实现了出库、盘点等各环节对散件的管理,又大大简化了拣货过程,即便最复杂的拆箱合箱流程,其操作步骤也从原来的三步简化到了一步。在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后,使得信息系统既能助力管理的提升,又能有力地推动业务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拿来主义固然简单,然而盲目懂得迷信外部的系统、乙方的顾问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却是不可取的。行业不同、公司不同、基础不同、硬件条件不同,需要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这不是简单的一句充分调研就能做到的,需要不断地深入业务、充分了解各岗位的流程,亲自上手做做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思路。这就好比目前在上线的三个基地,因为库存体量、发货频次、仓储条件不同,最终方案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