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反省是认知的改变或认知的提升。
说到认知,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我就是这样无意识地不停地在循环重复自己,却妄想认知提升。这是我个人惯性或惰性使然。那怎么突破惯性或克服惰性,不被牵着鼻子走呢?那大概就是要有意识地破“本我”破“自我”;去越迁到“超我”。对我来说,这样的越迁路漫漫,极其遥远,遥不可及。
说到惯性,个人有惯性,公司有没有惯性?似乎一个公司一个组织也有其惯性。比如:公司一般惯性地认为,论资排辈作为提拔职位的依据之一是理所当然的,总有个先来后到嘛。这个惯性比较常规和正面。当然,我们hth官方网页入口虽然也讲究资历年限等,但也不乏打破惯例: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行之有效。让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优长。
说到人力资源,大家普遍推崇的是带有“高学历”“名牌学府”“专业技能”“丰富经验”等要素的人才。这类人才显然都有其得意之处。但是,可能也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主义者被唯专业论束缚的紧紧的而不自知;经验主义者被唯经验论捆绑的牢牢的亦不自知。
毋庸置疑,我们知道专业是有优势的:科学依据、客观理性,条理逻辑等。但是,只一味尊重知识强调专业技能会有失偏颇的。此类例子并不少,比如:我们知道经营管理肯定不能依靠专业咨询顾问,顾问知识固然好,但这些知识与具体情境剥离开就变坏了。咨询专家仅供参考参考。再比如:按股评专家给的预测去做股票投资多半会被误导被忽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而更超验或者说更牛的能力是那种天然的智慧,是与本身的感受洞察和深长思考有关联的。底层挖掘:天然智慧是与内心的坚韧力和内心的宽容量密切相关的。我们董事局主席边总就是这样一位智慧高人:边总头脑和内心的那种难以言传的洞悉细微的不可量化的隐性的智慧完全超越了可量化的显性的知识的层面,这种内化的穿透本质规律的智慧是高于浮于表层的外在知识的,早已飞跃到纸上谈兵的文本理论之上。
当然,我没有否定专业的意思。有专业是好的,而智慧更是求之而不得的。重点在于:无论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无论年轻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在各自工作历炼中,我们都应努力将自己的“职业”造就为“志业”,逐渐有机会形成多多少少一点智慧,以促进未来的工作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