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变迁、风云无常、又到半年反省时,我在夜深人静时停下自己的脚步和躁动的心沉思过往,再次洗涤自己的内心的世界,发现现在的自己仿佛不再是哪个少年。细细的罗列一下自己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节奏把控不足,动态调节能力需提升。在过去的时间里推进工作任务时习惯按预设计划执行,对突发变化的缓冲空间预留不足。面对临时新增事项,易出现节奏慌乱,未能快速平衡原有安排与新需求的关系。在多项工作切换中,有时会因过度聚焦单一任务而忽略整体进度协调,动态调整的灵活性与精准度需要调整空间。
二、是沟通协作的细腻度不足,共情式交流需加强。在过去的工作中太注重自我,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中更侧重目标达成,对团队成员的情绪状态和实际困难关注不够。表达观点时偶尔过于直接,未能充分顾及对方感受,导致部分建议的接受度打折扣。在跨部门协作中,对不同岗位的工作理解不够,过程中缺乏“换位思维”的细腻考量。
三、是问题研判的前瞻性欠缺,缺乏长效思维。处理事务时更多着眼于当下解决,对潜在风险和后续影响的预判不够敏锐。制定方案时,倾向于选择“短平快”的应对方式,缺乏对长期效果的系统评估。在面对重复性问题时,未能从层面溯源改进,“就事论事”的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质效的提升。
四、是细节管理的穿透力不足,精益意识淡薄。对工作中整体框架的把握较为清晰,但在细节落地存在“粗放化”倾向。例如,方案制定中偶尔忽略关键流程的细化标注,同时,执行过程中对环节的督导不够到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认知虽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从“想到”到“做到”“做好”的穿透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五、是压力应对的韧性不够,心态调适严重缺失。面对有难度的工作或复杂矛盾时,内心易产生焦虑情绪,心情浮躁。在长期工作推进中的专注力和执行力常有松懈,缺乏初心的韧性支撑。对压力调节的方法掌握不够,更多依赖自我消化,主动寻求支持与疏导的意识有待提升。
六、有创新突破的胆气,但破局思维不足。在熟悉领域内能够游刃有余,但面对全新挑战时,往往持保守态度,对行业动态的吸收转化不够积极,未形成具有突破性的工作思路。潜意识中对失败的顾虑较多,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探索的脚步。
七、资源整合的统筹偏弱,全局视野没有打开。资源利用时更多从自我需求出发,对跨部门、跨界线的资源联动整合不足。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系统梳理,导致部分资源未能充分释放效能。看待问题时容易陷入“局部视角”,对“一盘棋”思维缺乏全局观。
八、学习转化的实效性不足,虽保持学习习惯,但对知识的消化停留在“输入”层面,转化为工作方法的主动性不够。参加培训后未能及时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复盘,导致部分知识点“学过即忘”。在运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时,存在“生搬硬套”现象,未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九、情绪管理的敏感度时常失控,自我调适需加强。面对误解或分歧时,情绪表达稍显急躁,未能充分控制沟通中的语气与态度。在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容易通过粗暴的方式释放,影响团队氛围。对自身情绪波动的觉察不够及时,往往在问题显现后才意识到需要调整,预防性的情绪管理尚未健全。
十、对行业标杆的对标学习不够主动,对自身能力边界的突破意愿有待进一步激发,进取姿态的持续性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