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设备制造部部门总产值相比2024年同期暴跌,作为部门研发和生产的负责人,经过对上半年工作的复盘,做反省如下:
1、 关于研发流程优化:
2024年年底到2025年6月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一是研发人员方案设计时多凭个人经验,不了解基地生产痛点,二是方案评审走过场,对结构细节,控制逻辑等讨论不够深入,造成盘管缠膜打包机、套管机及PE全自动卷管机等项目在调试阶段,反复试机、修改,导致这些设备研发周期超过半年,不仅没能在上半年部门产值中做出任何贡献,还造成基地投诉与材料、人工成本的增加导致项目负毛利。
项目研发流程优化迫在眉睫,新设备研发完成后,研发人员到基地跟班生产两天,充分听取生产人员意见、拍摄故障维修视频、提交技改升级方案。
2、关于部门目标:
今年各基地自动化投入大幅削减,因此新项目的立项要迎合基地节省人员、提高效率的需求,投资回报率小于1年的项目优先研发,超过2年的则需要慎重考虑。
在当前各基地自动化投入意愿持续降低的背景下,调整部门短期目标为尽量与基地合作,研发能给基地快速省人、省钱的微创新项目,如吉林基地的小型产线能耗分析系统,暂时实现电表抄表、能耗分析等,预留接口用于后续升级,与西安基地合作的PVC排水管在线长度复测系统,及PVC管道缺陷在线检验系统,与湖南基地合作的PE管切割机刀具改进项目等,项目投入小,可复制性强,既促成设备制造部基本产值目标的达成,同时也体现出湘光服务化建的宗旨。
3、关于成本控制:
方案讨论初期,与基地设备、生产深入沟通,明确项目的核心需求、验收标准和现场布局,避免模糊不清或后期施工时频繁变更方案,造成材料和时间的浪费。
最大化使用标准部件,建立常用配件优质国产品牌台账,同等工况下,尽量应用优质的国产品牌替代进口件,限制特殊规格或材料的选型,避免过度设计。
项目结束后必须进行复盘,分析项目实际成本与预算、目标的差异,深入剖析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原因,并将本次项目的成本数据、供应商信息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
4、关于人才培养:
真正技术型管理者,是他们离开后,团队依然能保持创新和持续成长。
作为设备自动化的研发制造部门,知识传承及技术沉淀至关重要,从研发科现有工程师中逐步培养一到两名跨学科类(机械、电气及信息化)的技术骨干,参加机器人动作算法、视觉算法,PLC及上位机开发等高阶培训,同时参与部门核心项目的研发,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及主导研发项目方案的评审。
目前部门钳工及电工班长现场管理、人员协调能力水平有限,为保证稳定、高效生产,通过专业培训提高生产班长的现场管理水平(如5S和可视化管理等)和人员协调能力不可或缺。
售后团队作为湘光的技术代表,其技术能力,服务意识直接决定了各基地对湘光设备制造部技术服务能力的评价, 2024年度各基地对湘光基地服务满意度调查中,衢州基地及西安基地对湘光设备制造部做出了服务不合格的评价,震惊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售后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培训刻不容缓,如参加电工、技工知识培训,熟悉湘光主要产品的机械、电气原理图,熟练掌握电气常见故障排除等基本技能。
由于对售后班长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独立诊断设备故障、快速协调现场机修和工程师、现场机修和生产班长的培训技巧、灵活应对基地生产班组的情绪等,既要扛住生产基地现场的压力,又要带出高效的售后团队,因此售后班长的激励措施应更为具体,根据年度服务满意度调查的提升、售后、差旅费用的降低等指标确定涨薪或管理的晋升(售后工程师)。
管理者的价值不在苦劳,创造不了业绩的付出没有任何价值,设备制造部产值五年增长记录被打破,虽有市场需求萎缩的原因,但主要还是项目储备不足,缺少无法被替代、被复制的拳头产品,今后如何挖掘基地需求、优化研发流程、确定年度目标、持续成本控制、保证关键技术自研、稳定核心技术人员值得反思。
鉴往知来,绸缪未雨,以上权当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