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省
文章来源吉林hth官方网页入口管道     作者袁青秀     日期2025-07-23     点击量65

上半年的忙碌像一场没有预设路线的跋涉,回头望去,每一步都印着“追赶”与“调整”的痕迹。刘震云说“一句顶一万句”的话,此刻想来,或许是那些藏在忙碌背后的“本”——财务工作的根基、经营管理的逻辑,只是被节奏推着走时,反倒成了被忽略的重心。可道理悟得再透,快节奏的生活也容不得人慢条斯理地消化,上半年的日子就这么在横冲直撞里翻了篇。

年初对Deepseek的热捧,本质上是想借工具提效的急切。但浅尝辄止后沦为“百度平替”,暴露的是学习的功利性:没有结合财务工作的实际场景拆解工具价值,比如用它梳理税务政策更新逻辑,或搭建预算模型的基础框架,最终一场技术红利却停留在“知道”层面。这像极了知识培训活动中常犯的错:没有将引入目标与公司制度规则咬合,工具成了摆设,内耗反而增加。

二三月扎进数字化项目申报,更像一场被动的“应急作战”。各部门数字场景的散点,外联资源现交现用,看似热热闹闹推进,实则暴露了项目申报中管理的缺位——没有提前用数字化工厂“搭建—实效”模型锚定方向,也未用制度框定各环节的责任边界。比如申报材料中涉及的是否有数字化管理制度与风险防范工具,理所应当地觉得我们有,却因赶进度变成“先提交再补充证实材料”,后期不得不花多倍时间应付核查。这让我想起经营管理中常说的“预则立”。

高会笔试后的喘息被《卓越绩效》打断时,最初是抵触的,觉得“战略”“组织”离财务太远。但沉进去才发现,这恰是破解“忙而无效”的钥匙。财务的“提效降本”,从来不是单纯砍费用,而是要懂业务的“效”在哪里。比如覆膜生产统计系统的深化,不能只盯着“数据准不准”,更要算清“系统每节省1小时统计时间,能让统计和生产人员多做多少订单”;云印章的推行,核心不是“无纸化”的噱头,而是通过权限设置堵住“异地用章失控”的成本漏洞;通过“自动扫描”提效收纳用印资料的归档。这些工具的价值,必须放在经营的坐标系里才看得清。

毛利率预测与费用预算的碰撞,是上半年最痛的清醒剂,陷于自证而不能放开拳脚。利润预测分月计划里,因无法预算各大类产品收入,没把成本、营销费率这些“固定变量”拆进去,导致预测必定存在大偏差。这暴露了财务基础工作的“虚”:我们总说“业财融合”,但连最基本的“利润与收入的联动模型”都没建起来,何谈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撑?降本不是口号,而是要像剥洋葱一样,把每项费用拆解到“谁在用、为什么用、能不能少用”,比如各项费用,不是一刀切砍百分之多少,而是分析各部门的费用降低的方向、平替、更多的可能。

复盘上半年,与其说是“被左右”,不如说是财务的“本位”没站稳。我们忙着学新工具、追新项目,却忘了财务的核心是“用数据说话,为经营服务”。下半年的重心,该是把根基扎深。

一是让“基础数据”活起来。把会计科目与业务场景绑定,比如“期间费用预算”,要细化到专项费用,让成本、费用数据能直接反映经营利润;利润预测要做“滚动沙盘”,把原材料价格波动、费用预算调整这些变量都设成可切换的参数,让预测从“拍脑袋”变成“可推演”。

二是让“工具”真落地,薪福通要打通考勤、个税计算、社保缴纳的数据链条,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让每个工具都成为“减少人工核对”的帮手,比如覆膜生产统计系统,让统计员不用再手工计算投入产出率报表,系统自动生成成本分摊表,这才是真提效。

三是让“财务思维”渗下去。给部门做费用预算思路导入时,不只讲“额度多少”,更要算“花这些钱能带来多少利润”;审核报销时,不只是看发票合规,还要问“这笔费用对业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把经营理念变成财务工作的“肌肉记忆”,让每个审批动作、每张报表数字,都带着“是否有利于利润增长”的考量。

刘震云的金句里,藏着“少即是多”的智慧。财务工作的价值,从来不在“做了多少事”,而在“做成了多少对经营有用的事”。下半年不再追着节奏跑,而是守着“夯实基础、服务经营”的本心,让每一分钱的流向都清晰,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有逻辑,这或许才是对抗内耗的最好方式。


版权所有 © hth官方网页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