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词与仁心诠释“仁”的诗圣
来源:hth官方网页入口论坛         作者:千幻烟         时间:2025-05-01         点击量327

儒家仁学的起点:仁者,人也!乃为人之仁也!

百度曰:“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仁”,便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所谓的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而诗圣杜甫便是儒家学说的传承者与发展者。

度娘云:杜甫被称为诗圣,就是诗国之圣人,恰似孔子、孟子,乃儒家之圣人。他作为儒家薪火传承者,杜甫用诗词这种抑扬顿挫的生动形象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诠释。“仁”,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贯穿儒家思想体系全过程,也就是说,儒学其实就是仁学。

杜甫最著名的“三吏”,就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同情关心百姓疾苦。更是体现了杜甫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读“石壕吏”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脑海里即刻闪现一种凄惨的画面。如狼似虎的县吏,贫穷的老妇人,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尖锐的矛盾冲突,极其强烈的对照。由此,诗人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流传至今的不朽的诗作。

杜甫一生都从百姓角度出发,为民请命,呼唤仁政爱民——“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些诗词,活生生衬托出一位为了百姓甘愿呕心沥血之仁者高大形象。

众所周知,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像杜甫属于士人阶层,应该是不屑于与普通百姓亲近的,而应该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高姿态。然而,诗圣杜甫并不是这样的人,他从来都是平易近人,绝不轻蔑厌弃平民,有的却是温柔敦厚真诚与尊重。不得不说,杜甫的儒家仁爱思想,全部反应在他的诗歌中,所以,他的诗词真的接近了儒家所奉行的“天下归仁”“仁者爱人”以及大爱无疆大爱无私的仁者之境界。

诗圣杜甫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以真诚待人,乃至诚君子也。他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就因为他怀有一颗至诚至爱的仁者之心,继而创作了如此众多至情至性作品,令人着迷,诵咏至今,经久不衰。应该说,这便是“真、善、美”仁爱仁心的魅力。

仁,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仁,是什么?上面已经阐述了,就是爱人。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有钱也好,无钱也罢,有才也好,无才也罢。都要善待和尊敬。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有他闪光之处。应该要像诗圣那样,对别人仁爱,不居高临下,不轻蔑厌弃,常怀一颗仁爱之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美好。(本文于2019年11月24日发布于hth官方网页入口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