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浩然是唐朝三百年诗人群里最大的赢家。我这样说,一定会被众多读者群殴,他们会质问我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等冠有“诗x”之称的那些著名诗人置于何处,尤其是李白、杜甫这两位无论是在中国诗坛上,还是在世界诗坛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被认定是最璀璨的两颗诗星,孟浩然算什么?
如果是以这种身份来定论,那么孟浩然确实不够资格,不要说最大的赢家,连诗人的位置都很难排得上。我不清楚我们中国人评判和认定一个人成为“赢家”的标准是大众投票出来的排名,还是官方红头文件上的结果,抑或是个人主观。如果这些都是,我承认也没有错,但你要仔细地看一看和想一想,评定和认定这个人成为“赢家”的主题是什么,比如我说孟浩然是唐朝三百年诗人群里最大的赢家,这里的赢家你要具体地分析是指哪一方面,不能看见“赢家”二字就冲动地反驳。
我所说的赢家是综合性,也就是各方面都包含,但最主要的是人格魅力。我们都知道,中国从有统治阶级后,无论哪一方面,主流都在官方,文学也是一样,至今没有哪一部野史获得过官方的认可,尤其是今天的网络时代,只要是写作的人,大多都自诩和被他人称作作家或诗人,甚至有些人还在署名前冠上“著名作家”“著名诗人”等字样,都以自己的作品及名字刻在纸刊上,尤其是刻在官方的刊物上而拼尽全力,其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像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人一样文采照人,流芳万世。
二
孟浩然从出生到去世都生活在盛唐,一生没有经历过战乱和贫穷,没有像杜甫那样命运悲惨,携带家眷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一生未入仕当官,没有经历过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官方诗人那样被贬流放。
孟浩然一生清淡宁静,与王维的清淡宁静有相似,也有不同。王维的清淡宁静偏向的是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作品显现出来的是形而上的美学和哲学,目的是为了获取精神高层次的追求,拔除痛苦,达到甚至超越佛家境界。孟浩然的清淡宁静也偏向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但作品显现出来的是人间烟火和内心世界,没有王维形而上的艺术造诣和达到甚至超越佛家的境界,但作品不形而下。
今天的我们一看见山水,想到的唐朝诗人肯定是王维不是孟浩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多少文人的心愿。但一看见田园和农家,想到的诗人一定是孟浩然不是王维,他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太深入人心了。
《过故人庄》的创作时间离今天已有一千多年,千百年来在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心里和眼睛里都栩栩如生。所谓名诗名作,所谓千古绝唱,所谓作品不朽,文人不死,这才是,而不是作者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名字和作品刻在石头上、纸张里,尤其以刻在官方的册页里才算实现。一个文人和他的作品能否流芳传世,靠的是他内心是否诚实,目光是否清澈,肚子里是否有真才,笔尖下是否有时代。
三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后人称他为孟山人,但在文化界,他的名字及作品无论是在他有生之年,还是死后千年,一直都风流天下闻。这于中国体制,很不可思议。但深究其原因,也不奇怪。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活了五十二岁,一生布衣身份,祖辈、父辈们有没有在朝廷或地方上做过官,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记载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饱读诗书和习武,外貌长得气宇轩昂。以及我们读他流传下来的众多诗歌和在当朝时期与两个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王维之间的友谊,都能证明他的人格魅力之大和气度不凡,以及文武双全。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不等于他的内心没有他所生活的时代,年轻时不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政治道路,而是隐居在老家的鹿门山,对于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文人,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结合他的出生、成长及风华绝貌年龄的政治时代,多多少少能推测出一些原因。
四
孟浩然生于689年,到他十六岁,皇帝是武则天,国号武周,不是李唐。女人执政,这在孟浩然看来不太能接受。或许是这个原因,在他十七岁(李唐复辟的第一年)参加了县试,金榜题名后,毅然拒绝继续参加科考。
武则天705年退位后,皇帝分别是武则天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这两个男人在他们的父亲李治驾崩后,一前一后都有登基做过皇帝,正是因为都无能,才被他们的母亲武则天废除,自立皇帝登基执政了十五年。武则天退位后将帝位还给了李家,皇帝仍是两个无能的儿子李显和李旦。李显仅在位一年就驾崩了,帝位再次传给李旦,李旦在位六年。两兄弟在他们的母亲退位后一共当了七年皇帝,但真正掌权的人是太平公主和韦氏皇后,仍是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能力确实了得,但思想和品德不及武则天。因此,生活在当时的朝廷外部人看天下仍是盛世,实际上,朝廷内部是刀光剑影,乱成一锅粥。
至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孟浩然23岁,正是求仕途的黄金年龄,这一年与他同隐在鹿门山的好友张子容出山应考进士,孟浩然有诗赠别,自己仍选择继续隐居,基本可以推测他还不完全信任新的皇帝执政能力。
张子容应考进士及第几年之后,朝廷有了很大的起色,让孟浩然肯定了李隆基的执政能力,开始有了入仕的思想,只是不能理解的是,他完全可以靠真本事参加科考获得官职,但四十岁前,他走的不是这条路,选择的是像李白一样写诗向朝廷里的大官员举荐自己(李白或许是迫于身世无奈,但孟浩然不存在这个),却偏偏又怀才不遇。
五
孟浩然真正风流天下闻是从四十岁开始的。四十岁前的他尽管名气已经被传开,虽是盛唐时代,但毕竟不是网络时代,消息对外传播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四十岁前的孟浩然在通过多次写诗举荐自己不成后,终于想通了,决定走正统道路,参加科考入仕,于是有了他初次进京应试,结果却落榜。但否极泰来,他遇见了一群文官,因自己早已传播在外的诗才名气加上气宇轩昂的仪表,震撼并赢得了这群文官们对他五体投地的膜拜,开天辟地打破了中国人只有民抢着巴结官做朋友,没有官抢着巴结民做朋友的铁律。这群官员里最值得一提的人是王维。
王维我们很熟悉,后世称他为诗佛。在整个大唐,他是被朝廷唯一赐名的天下文宗,真正稳坐三百年诗坛第一把座椅,琴棋书画、儒释道也都样样精通,长得也玉树临风,官职虽做的不太大,但也不小。千百年后的今天,他在现代人给予排名的唐朝诗人群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依旧排在前三。就是这么一个出色到几乎全美的文人及官员,却崇拜一介布衣孟浩然,并成为朋友结为知音,很难让人想像,孟浩然的人格魅力到底有多大。
孟浩然与王维的友谊不多议论,史书上也没有具体描写,但仅凭他俩为对方各作的一首诗《留别王维》和《哭孟浩然》,以及不轻易为他人画像的王维在孟浩然死后不仅大哭后写诗悼念,还为他画像让后人凭吊,足以见他俩的友谊之深深过桃花潭水,尤其是孟浩然在王维心里的地位之重重如泰山。要知道,王维在当时的时代是万人崇拜的偶像,包括皇帝。
六
孟浩然是被时间长久考验过,被官方、民间共同认定的著名诗人。但他的身份始终是布衣,布衣身份的诗人就是现在的民间诗人。在现代人眼里及思想里,民间诗人的作品再好,若不加入到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会员,也很难被人认可,作品也就很难流传,这也是现代诸多民间写作者为什么要想尽各种办法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官方刊物上,努力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为目的原因。
中国古代没有作家(诗人)协会,但布衣身份的诗人肯定也无以计数(像孟浩然一样终生未入仕的书生多如牛毛),但没有谁像孟浩然(宋朝的李清照算一个,但她的情况与孟浩然不同)如此幸运,从他在世时就冠盖满京华到千年后仍家喻户晓。
孟浩然的幸运除了他具有真才实学外,与唐朝的政治体制,尤其是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历史悠久,经历过多个王朝,其中汉朝、唐朝、宋朝最让人称颂,尤其是唐宋是文学诗词史上天花板的两个朝代,但最让文人羡慕和向往的是唐朝,尤其是盛唐,因为那是一个真正政通人和,国富民强,思想自由、文化繁荣,没有文字狱的时代。每一首诗都很精致,无论是长相还是内涵,都独树一帜,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女子。在今天,以唐诗为基准写作的诗人仍密密麻麻,但写出来的作品却都千篇一律,僵硬无味。究其原因有很多,但肯定与政治体制脱不了关系。
孟浩然在仕途上的输和在文学上的赢,主要是他不按正常人的思维出牌,始终有他自己不易被他人动摇的独立思想,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兰芳高洁品质。
我们从他十七岁参加县试中榜后毅然放弃继续参加科考,过起了隐居生活,坚持娶歌女为妻与父亲断绝关系,有了求仕思想后却不走科考路,选择向朝廷官员甚至向皇帝举荐自己,献的诗却极不谦虚(“欲济无舟楫,端居职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而入仕不成功,毫不顾忌好友王维的感受,发牢骚“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到大官员韩朝宗主动举荐他入朝做官难得遇上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因自己正在同朋友喝酒为不扫兴而拒绝,失去了永久入仕为官的机会,到友情大过生命,同来看望自己的诗友王昌龄喝酒吃河鲜,酿成本已经差不多痊愈的毒疮发作而死等等事情来看,孟浩然确实很怪异,但正是他的怪异,让他不求名来名自扬。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两句台词,用来形容孟浩然很贴切:“爱与风华,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
七
孟浩然的赢赢在他一介布衣,一身诗意,被同时代几乎所有官方诗人尊敬崇拜,被重点写进正史,排在众多官方诗人前面的唯一民间诗人。
孟浩然的朋友圈比任何诗人的朋友圈都要广,里面的人几乎都是别人添加的他,非他主动添加对方。中唐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名作叫《陋室铭》,用在孟浩然的身上也很贴切,尤其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致梳理了下,孟浩然朋友圈里的好友几乎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官:张说、张九龄,这两位是宰相;韩朝宗,一位重量级官员,以发掘人才向朝廷举荐闻名,也是被孟浩然因与老朋友喝酒拒绝同他入朝,失去机会入仕的举荐贵人;王维、李白、王昌龄等不用说了,人人皆知的著名大诗人。还有张子容,与孟浩然年轻时同隐居在鹿门山,后出山参加科考进士,是孟浩然一生的挚友。诗圣杜甫是不是孟浩然的好友不得知,他俩虽生活在同一时期,但年龄差距较大(孟浩然大杜甫23岁),但能肯定孟浩然是杜甫顶礼崇拜的偶像,“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
八
前面有写到唐朝诗坛领袖,被朝廷赐名天下文宗的王维极其崇拜孟浩然,主动与他成为朋友结成知音的有关事迹。此处还要提到当朝另一个重量级诗坛人物与孟浩然的友谊-——李白。
李白与王维、孟浩然同处一个时代,都是当朝及之后的重量级别诗人,不同的是仕途上,李白与孟浩然比较相似,但比孟浩然稍微幸运一些,在朝廷里名正言顺地当过一段时间的翰林供奉(陪在皇帝身边写诗),在地方上也有做过小官,但时间都不长,做的也不成功。孟浩然终身未入仕,但在四十八岁那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他进入幕府,像我一样以临时编外人员的身份工作过一段时间,也算是有在官府工作的经历。只有王维不一样,他是名正言顺的朝廷公务员和天下伟大的官方诗人。
李白给孟浩然写过多首诗,首首都情深意切,尤其是《赠孟浩然》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直是高山仰止般的崇拜和像送别情人一样的依依不舍,这于自诩为谪仙人,狂傲到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李白,很难想象孟浩然的人格魅力到底大到什么程度。王维给孟浩然也有写过诗,是在孟浩然死后写的,题目叫《哭孟浩然》,还给他画了一幅画像,可见孟浩然的人格魅力确实不一般。
奇怪的是,孟浩然没有为李白写过一首诗,给王维仅写过一首,还是发的牢骚。不知道孟浩然有没有从内心里把他俩当成朋友甚至知音,倒是见他给一个没有名字,被他称作辛大的人写过好几首,情感如同李白写给自己的诗歌那样深厚,《夏日南亭怀辛大》里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总是让人觉得他的知音只有辛大。不知道这个辛大是不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去洛阳让其带话的辛渐。
九
孟浩然最大的赢赢在无论是有生之年,还是离世之后,始终一介布衣身份,却被两个最伟大的时代诗人顶礼崇拜,争着抢着与他做朋友、结知音。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之间却没有任何来往,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甚至在孟浩然的文字里也找不出他俩有过交集。
很多人说李白与王维不来往的原因是文人相轻,两位都是大咖,谁也瞧不起谁,还因为是情敌,这是无稽之谈,尤其后者。我更愿意相信他俩是因为争抢孟浩然这个知音,都想独自占为己有不往来的。
在古代,文人之间的友情比爱情更珍贵,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今天统一被当成爱情诗,但王维指明是赠给李龟年的(原题目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男人献给男人的友谊诗。李白的《赠孟浩然》开头直截了当地写“吾爱吾夫子,风流天下闻”,大胆、热烈的表白,比爱情诗还要爱情诗,但偏偏不是,是献给男人孟浩然的。
十
都说盛世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诗人,但在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偏偏出在最伟大的盛世。
千百年来,后人们多次给唐朝三百年里的诗人排过名次,李白、杜甫、王维始终位列前三,三位诗人恰好处在同一盛世,彼此都认识。孟浩然虽然无缘上榜前三,但他比这三位更伟大——在世时他是李白、王维的知音好友,是他们尊敬崇拜的偶像,也被杜甫仰望。他去世后至今,其人其文仍家喻户晓,《春晓》成了每一个启蒙的中国孩子入学前就已经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验证了杜甫的“清诗句句尽堪传”。还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尽管是一首没有举荐成功的干谒诗,但仍被后人认定是一首价值极高的举荐诗和一首书写洞庭湖风光的著名山水诗。
孟浩然的赢不是依靠与李白、王维的友谊和依靠他们二人的名气,而是惟楚有才,凭自己的真本事以及个人魅力,当然,也要感谢他所生活的那个伟大时代。
今天的写作者,无论是什么身份,无论是有名还是无名,要想自己的名字和作品流传,应该掬一桶山泉水认真地洗一遍头发,洗明双眼,洗净双手及心里的污垢,等夕阳西下时站在晚风里望向襄阳的方向。襄阳城好风光,鹿门山安可仰,山上鹿鸣呦呦,那是一介布衣伟大诗人孟浩然的故乡。官方文人向他致以敬意,民间文人向他深鞠一躬,当夜,你便会梦见你的“春晓”。(本文于2025年8月16日发布于hth官方网页入口论坛)
上一条:李白的人生角色(之一)
下一条:试语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