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近中秋,总有人反复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其句意切情真,怅而不悲,近千年来一直倍受人们喜爱。现代人多以为是一首情诗,而实际上这是苏轼写给他弟弟苏辙的。
苏轼比苏辙大三岁,二人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苏轼认为苏辙不仅是他的兄弟,更是贤友。在他二十岁之前,一直和苏辙形影相随,“我生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多年的相伴相依,其感情深厚可想而知;而苏辙对苏轼不止是敬重,更多的是崇拜。言道:扶我则兄,诲我则师。在他眼中,苏轼亦师亦兄,优秀得令他仰望。
二人同样的才华横溢,也同样的志趣相投。他们相约一起出仕,报效朝廷。年老时再一起归隐山林,对床而卧,共听潇湘夜雨。年少的憧憬总是美好的,却殊不知,从他们一起进京赶考的那一刻,就注定他们宦海浮沉,身不由己。注定了以后的聚少离多,再不能如少年时那般形影相随,共论书画,饮酒作诗了。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二人生平第一次分手。苏辙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渐行渐远的身影,逐渐隐没在山林之外,顿时生出感慨和忧伤。于是写下了一首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他想:今日我们话别在这郑原之上,以后的路途会怎么样呢?怕是难免坎坷与波折。本来想骑着马儿回去,却忍不住徘徊又徘徊。算算时间,兄长这会儿应该已经过了崤西古道,去往渑池了吧?想当年,我曾经被派遣去渑池县任职,可惜未能到任,那里的百姓恐怕都不知道这件事!后来我和兄长一同进京赶考,还路过渑池,借住在寺院里,并在那墙壁上留诗为记。如今,兄长一个人独自去了那里,定然寂寞无趣。前路茫茫,只有马儿的嘶鸣声相伴。
纵观全诗,有缅怀,更有担忧。把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情怀表露无遗。相较于他的惆怅,苏轼却是很乐观的劝慰弟弟: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他说:人这一生东游西走的,像什么呢?要我说就像飞鸿一样,天南地北的到处飞。偶尔停留在雪地上,留下爪印痕迹,而鸿飞雪化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当年那个老僧已经去世了,那个题诗的墙壁也已经坍塌损坏,什么都没有了。以前进京赶考的时候你还记得不?一路坎坷艰辛,人困马乏,我骑的那头跛脚的驴子都累得走不动了!
言下之意,你看那么困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度不过去的坎儿呢?他的豁达和乐观,是支撑他后来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坚持走下去的关键!
父母去世,兄弟就是天地间最最亲近的人。相同的血脉,相同的境遇,他们惺惺相惜,彼此牵挂。虽然两人聚少离多,不得相见,却频频书信往来,互诉心事,谈论生活见闻,更有诗文唱和之作,多达百余首。两人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在苦难的生活中,给对方支撑下去的勇气。
苏轼说“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我和来来往往那么多的人相交相识,可是都没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快乐!他还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今生和你做兄弟没做够呢,愿结下夙缘因果,以后生生世世都做兄弟。
而苏辙对兄长的感情,也让人为之动容。“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下狱中。苏辙数次自请降低官职,为其兄赎罪。言辞恳切,令皇帝也为之动容,因而赦免了苏轼的死罪。后来苏轼受到排挤,自请外任。苏辙也立即请求外任,坚定的与兄长同进退。他虽家境困窘,却仍坚持照顾兄长的家人,哪怕受到牵连,生活艰难,也一直毫无怨尤。
在古往今来,多少兄弟之间为利益相争、相残。哪怕今日,也有弟兄姐妹不睦,为争得一亩薄田,或半间房舍而反目成仇的,而纵观苏氏兄弟的友爱深情,实属今古罕见,委实令天下兄弟汗颜无地。
遗憾的是,苏轼临死心心念念的牵挂着苏辙,却最终没能见上一面。兄弟二人相约的归隐山林的愿望,也一直没能实现。(本文于2019年9月11日发布于hth官方网页入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