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人生角色(之一)
来源:hth官方网页入口论坛         作者:刘彦林         时间:2025-09-08         点击量21

我对李白的知晓,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从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开始的。对李白童年的了解,是从他“铁杵成针”的故事中知道的。对李白人生的了解,是从“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传说中感受到的。对李白的命运沉浮,则是从他的《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感喟中感知的,于是,不同角色的李白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我对李白的崇拜程度,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年七月,特地拜谒李白故里江油市。当日下午,冒着艳阳炙烤步行到位于昌明河畔的“李白纪念馆”,从“太白堂”开始兑现多年来对诗仙的顶礼膜拜。次日上午,我又驱车赶往地处青莲村的“李白故里”,从“陇西院”到“太白楼”,粗略了解李白的童年生活,以及他诗酒相伴的人生。从不同的塑像,可以清晰地感知李白的不同形象,比如:“好学、求仕、寻仙、任侠、醉酒”等,当然最为出色的则是“诗人”。

“好学者”

相传,李白幼时,在家乡附近的象耳山上读书,对山间野外景物诱惑而不能自拔。当他跨过一条小溪的时候,忽然遇到以歌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的情形。李白感到奇怪,便上前询问老婆婆磨什么。老婆婆认真地说,要将它磨成一根针。李白很吃惊,便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棒,要磨成一根针,怎么可能呢?”老婆婆一边磨针一边答道:“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针。这跟你们读书是一个道理,你们不是也要读上十年二十年才能成才吗?”老婆婆的话,像铁棒敲在他的心上,深感惭愧,从此便埋头苦读。也许这是虚构的故事,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立志读书,成就梦想。如今的李白故里,就有一条因传说而得名的溪流——磨针溪,一个孩童聆听磨针老婆婆教诲的情景,真切而形象。但愿,更多的儿童继续从这个传说中汲取到教益和读书的动力。

而《新唐书》中说:“白生之,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这是说,李白的母亲夜梦长庚星入她怀中而生下李白。李白的降生与命名的由来,足以证明人们对李白的崇敬到了神话的地步。事实上,李白的成名,自然是他苦读好学所得的回馈。据段成式的《西阳杂俎》记载,李白曾经照《文选》所选的诗文,逐一模拟,共模拟三遍,稍不如意就毁掉,现在只留得《恨赋》一文。李白的这种学习方法,是当时学诗作文最普遍的方法,这种仿写之法现在的学生依然视为“法宝”。如今,我们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和他幼时的勤奋读书分不开的。事实上,在“陇西院”的一隅,也塑有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在书房一心读书的蜡像,由此还原较为真实的李白形象。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也有人说过: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李白若不是“幼而好学者”,他的人生怎能“如日出之光,金光灿灿”的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当然,李白读书也是伴随他的一生的。他在翰林院待诏期间,更多的时间从读书中寻找乐趣,如他所言:“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开心,掩卷忽而笑。”李白在长时间的等待中,解散古书的函封,阅读探究古人成败的奥妙,悟出其中的道理,或拍案惊奇,或掩卷而笑,其实是从读书中寻求知识与真理,寻找乐趣与安慰。即使在误上永王李磷的楼船而被投入浔阳监狱的时候,对《史记》中的《留侯传》特感兴趣,似乎从张良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而作为诗人的李白,也深谙从民歌中吮吸养分的重要性,曾效仿过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据统计拟乐府诗大概就有一百五十来首,如《杨叛儿》《子夜吴歌》《长干行》等。此外,对前人诗的仿学,也是李白提高诗歌技艺的一个路径,如《长相思》《如意娘》《白舼辞》等。不过,不管李白通过什么途径学习,然而他的才学、才华、才情和诗歌所达到的高度,却无人可及。

“求仕者”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折射出的就是李白对自己政治才能的自信,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济世利民的崇高理想,还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为此,他把功业名望当作生命的第一需要,当作人生价值中最闪亮的部分,从未停止过对出仕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自幼就有做帝王师的政治抱负,使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他对科举这条途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淡,而是选择“终南捷径”这条充满诱惑力的进身之路。一方面,他采取“扬名”的方式,向前人学习,尤其是东汉以来的名士求名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寻求名人的赏识。他从曹操、苏颋那里得到启发,希望尽快得到对自己的赏识。他的别出心裁,也得到了一些效果。在青莲村时,他与东岩子养了很多珍禽鸟类,此事传到广汉太守耳朵里,被视为奇事,便举荐李白参加有道科的考试,此举就是“养高忘机”。李白的另一种求名的方式,“讲义气,出手大方”。他离开家乡来到金陵、扬州,游赏道观佛寺、名胜古迹、歌楼酒肆,不足一年,花销和奉送出去的钱财高达三十余万金,轻财好施的美名传遍江南,其诗《金陵酒肆留别》“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中可窥见其行踪与豪兴。

“求人推荐”也是李白“终南捷径”的一种路径。李白的功名欲望很强烈,他必须寻找求荐的机会,这是隐藏在高傲本性下的未能免俗的性格。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对这位长史的吹捧可谓无以复加。先捧相貌“鹰扬虎视,齿若编贝,肤如凝脂”,后捧高风亮节“高义重诺,名飞天京。四方诸侯,闻风暗许”,再捧富有与慷慨好客“月费千金,日宴群臣。出跃骏马,人罗红颜,所在之处,宾朋成市”,俨然是称雄一方的霸主。另外,也以自夸的方式求荐。他在与韩荆州的信中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其中不少就是自我夸赞。

李白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悲剧的。他对自己选定的理想之路——功成身退。然而,不管他怎样奋其智能,始终没能将这条道路走通,结果也是功未成身未退。不过,他始终都没有放弃过,而是在失败后继续追求,始终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求仙者”

纵观李白的一生,从政与求仙是他终身追求的双重人生目标。当从政以失败告终后,他在求仙的道路上全身心投入,使他的生活与大自然更接近,从而写出了优美清新的诗篇。

李白求仙寻道的根源,与当时的社会风尚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道教在唐代很兴盛,玄宗更好神仙,不仅召见道士,优礼有加。还下昭,各州郡置玄元皇帝庙广为供奉,同时,在法律上给道士以特权,这无异于向天下宣告——求仙信道。

李白的故乡,也是一个道风仙气弥漫的地方。那时的江油,还被称作彰明县,西南四十里的紫云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道教圣地,李白后来写诗怀念:“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还有一座窦圌山,传说是真人窦子明隐居于此,李白还写过“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诗句追慕。离城三十里的戴天山,也是道士们的栖息之地,曾被李白选为读书的地方。此外,巴蜀大地上的青城山、峨眉山李白也多次登临,并希望在山中遇到仙人,共同飞升成仙。另一个客观存在,是李白的友人多道流,他对具有桃源景象的地方充满向往之情,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出川以后,与道友的交往甚为频繁,其中对李白影响最大,决定着李白的道士命运的大概有两位。在道教大师司马承祯之外,其一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小有名气的元丹丘。李白与他结交很早,由于志趣相投,性情相近,曾有过共同隐居,一起论道的经历,留有《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元丹丘歌》等诗。如后者中的“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诗句所传递的满是对元丹丘的敬佩与羡慕的情思。另一位是李白的诗友贺知章。贺知章是风流倜傥之士,性格不拘小节,言谈幽默诙谐,与李白相遇后,从李白潇洒风姿的举止上产生好感,并读《蜀道难》,认为小自己四十二岁的李白是“谪仙人”,唤醒了李白的天仙意识,感到自己有学道的天赋,可能成为一代大师。而选择这条路的原因,也许是李白从政无门后以,这种方式寻求“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解脱,以“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宣告自己乐此不疲的“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的精神生活。(本文于2025年8月3日发布于hth官方网页入口论坛


上一条:
下一条:孟浩然的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