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县城,沿着国道一直向东南方向行驶,约50公里,就抵达天山脚下的半截沟镇。再从江布拉克下来往东,有一条依偎于天山北坡的伴山公路,全长113公里,是连接木垒县东城、西吉尔、照壁山、英格堡四个乡镇的公路纽带。
所谓的伴山公路,顾名思义就是伴着山脚、山腰而行,因为这里大部分是丘陵坡道。所以他不同于盘山公路。
这条路虽然不长,沿途却经过七个传统村落,万亩旱田,一条里梗、马圈湾、水磨河等多个景区。
道路的曲折,不足以让我们望而却步。陪着远道来的亲戚,再次走进乡村山野。
山里的气候阴晴不定,时而还会飘雨,二十来度的气温,凉爽湿润,很适合夏季出游。似乎这里的气候是和新疆各地的高温独立开了一般。半山坡上晚开的油菜花,随风摇曳。配上蔚蓝的天空,洁白的游云,奇幻的雪山,视野愈加宽阔。
温润的阳光,牵着风的手,驱使着我们的脚步,一路徜徉。飞驰的景观里遇见河流,金黄的麦田,古老的村落,远处湛蓝的天空映着郁郁葱葱的松林,一切皆在静谧中。
间或,有一只雄鹰闯入镜头,只一眼,便目送它翻山越岭。
一路行驶中,我们没有放过身边的风景,遇到观景台,就停车下来打卡拍照。在这段路上,有新疆首条音乐公路,位于马圈湾风景区。只要你保持每小时约40公里的车速,轮胎和路面摩擦后就会奏起《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优美旋律,号称“会唱歌的路”。
正逢收割季,有些地段的麦子已剩麦茬,半山坡上依稀还能看见,红花未割,鹰嘴豆已泛黄,正待收割。远远地看到有牛羊在收割后的麦田里低头觅食。不禁想起一句:农家之富秋始见,十色田利皆丰登。
此刻,干净的画面不想融入城市的辉煌。
在一处山梁上,沿坡枯黄的麦子,还不及小腿高,却也撑着傲骄的麦穗,任由过往的行人评说。看到一位农户弓着腰正在忙碌,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水。小型的收割机突突作响,脱粒中扬起的灰尘飘向空中,成为别样的风景。
耐不住寂寞的风,习习地说着五味的语言,揭示着当地人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勤劳与快乐。
也许,收割之后,大地即归于宁静与清贫,但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受人敬仰的。
蜿蜒曲折的公路,时而越山脊而过,时而沿沟谷穿越,时而绕村庄而行。依山行走一共要经过几十个“沟”,可以说是沟沟牵缠,相依相偎。移步换景,每一处都是一幅不可复制的绝美画卷。忍不住用手机定格,存下这份朴素的宁静与美好。
这一段路是东三县伴山公路的精华,公路边果树成林,苹果、海棠果都挂满枝头,红艳艳的煞是好看。这个季节走这条路线最壮观的景色就是一望无际、绵延起伏的麦田,向日葵、玉米丛。浓绿色的树木和青砖灰墙的农舍点缀在一起,伸向远方。不落窠臼。
人类耕种的痕迹和自然的原始风貌,构成了一幅幅大景观。清凉的山风挟着收割后的麦田特有的气味,大自然所有的旷达与惬意,慷慨而来,直达你的内心深处。让人回味无穷。
依朋友推荐,我们寻到了一个叫月亮地的村落。
这里是集民居、民俗、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村落,至今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建筑群。
近几年,月亮地村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修缮,既保护了民居外观旧貌,又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还打造了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村庄景色。一排排拔廊房古色古香,游客在这里可以逛古村、赏美景、品美食、住民宿。体验记忆中的乡愁。很多游客就是为此而来。你只管在这条乡村道路上尽情撒欢、在一片金色的世界里放声歌唱,丝毫不用担心住宿吃饭的问题。这里的民宿价廉超值,当地美食更是保留了本土特色,特别是那土鸡焖饼子,一听就会流哈喇子。
在一处挂着“人民公社”牌子的商店门口,看到几位老人正悠闲地玩着纸牌。先生主动上前,向他们询问当地都有哪些旅游特色。一位老伯操着浓重的方言,热情地为我们讲解,并领着我们去大戏台和农耕博物馆处游览了一番。
听说这里晚上要举行篝火晚会及戏曲表演,不由逸兴遄飞。却因哥嫂第二日要赶回乌鲁木齐,不能留住在此,很是遗憾。如果能有时间在此处住上十天半月的,伴虫声入睡,听鸡鸣起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世故,将是令人难忘的旅游时光。
行至菜籽沟、在一户农家大院停下歇息。主人家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他家小院种植的作物,除了海棠果与吊杏,惊喜地发现,竟然还有树莓与地莓。堪比世外桃源。自然不会放过采摘的机会。红彤彤的果子与油黄的杏甚是诱人,树莓与地莓少,却也是稀罕。二嫂与侄女亲自下地,边摘边吃,感受了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从园内设施可以看出,这位农民出身的庄主,很有经营头脑。园内不单有餐饮、住宿、娱乐场所,还养殖了鸡鸭牛羊。可以想象一会儿的饭桌上全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物。不禁垂涎欲滴。难怪踏上伴山公路的人都喜欢寻一处舒适的度假村休息,在这里,既可观景养心,也能品尝新疆美食,还可享受与繁华大都市里截然不同的生活。
从伴山公路下来,我们再次进入半截沟镇腰子站村,这里的环境别有洞天。只见一排排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鳞次栉比,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很难想象一个村里的道路会这么宽阔。据说这里的村民每家的院子达到了0.9亩地到1.9亩地,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抽水马桶。在这里,大量土地流转催生了新型职业农民。种田能手们通过竞争上岗成为片区长,农民也成了拿年薪的人。而这里也因生产优质小麦而闻名,素有“麦村”之誉。让人不由得为这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农村啧啧称奇。
开阔的广场上,十多位妇女正在树荫下精心地排练着节目,听说是为下一周的某个节日而准备。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海棠果园徜徉,或拍照,或摘着半红的果子在林中嬉闹,笑语声此起彼落。
乡音,扎在淳朴的山梁上,一湾清流淌在软绵绵的时光里,令人沉醉。
半青半红的果子诱惑着我们的视角,不由得也踏入果林中。在这里,无人阻挡,只要你能够得着、不破坏了树木,想摘多少就摘多少。侄女看到我与二嫂两眼放光,恨不得将整棵果树薅光的架势,劝阻道:果子不多,也给下一拨游客留点念想!
好吧,我与二嫂赶紧收手。带着一大包战利品走出了果园。
一路走来,纯净的空气,天然的景观,让我驻足流连。古村落的人,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村民,都是憨厚朴实,纯净得不容亵渎。即便是泥泞的石子路,也挡不住南来北往各种豪华车的碾压。可见,是有多少人渴望、羡慕这田园般的生活。
坐在车上,家人们分别讲述了一路上印象深刻的景致。回眸处,那山、那水、一处处静谧的村庄,再次于心头泛起层层涟漪。
山在微笑,水在欢唱,人在期望。明年夏天,我还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