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中的酸甜苦辣
来源:hth官方网页入口论坛         作者:匡建华         时间:2025-08-05         点击量294

在故乡大山褶皱里,几乎每个村落都有酿酒的小作坊。山风拂过,山谷间弥漫着苞谷酒淡淡的醇香。这酒实惠,烈得带劲,又不上头,大山里的汉子大多喜欢这一口。初到老乡家,主人家端上来的 “饮料” 就是一杯苞谷酒 ,这可是土家人招待稀客的最高礼数,杯盏里晃悠的,全是实打实的热乎情意。  

往昔清苦的日子里,酒杯总与最郑重的时刻绑在一起 ,唯有稀客临门,或是婚丧嫁娶、乔迁开业、佳节庆典这般要紧事,才会把酒斟入杯盏。那时的每一场酒,都带着日子赋予的重量,是困顿中对仪式感的格外珍视。

如今日子丰裕了,酒局的邀约不必再等待特殊节点。一句 “许久未见,甚是想念”,便能聚起满堂笑语;前几日偶遇老乡,竟因家里母狗添了崽,特意摆酒欢庆。我笑着打趣要不要随礼,他摆摆手:“收什么礼啊,好友想喝酒找的一个由头。” 这般轻盈随性的邀约里,藏着的是最通透的处世智慧。酒从来不是主角,不过是串联情谊的引线,让人们在奔忙的日子里,多了一个放松身心、联络感情的契机。

在土家山寨,冬天农闲时老友聚在土楼里,火塘上的腊肉火锅咕嘟冒泡,油星子溅在炭灰里滋滋响。就着这热乎劲儿,酒杯你来我往,家常里短在酒中漫开。桌上的菜凉了又热,直到杯中的最后一滴酒舔净,众人才带着三分微醺、七分满足散去,那是山民用酒泡出来的惬意时光,简单却又无比珍贵。

儿时与酒的初遇,是父亲用竹筷蘸一点酒递到我嘴边,明明鼻尖萦绕的是勾人的醇厚,可舌尖一碰触却像蹿起野火,辣得我舌头猛地一缩,引得满桌长辈哈哈大笑。那股不讲理的霸道劲儿,便是我对酒的第一印象。

踏入职场,酒忽然换了副模样,成了社交场上的 “通关文牒”。可我天生不胜酒力,一杯啤酒下肚便昏昏然。家中来了客人,只好请陪客救场才显得周全。记得一次家宴,客人尚清醒,陪客却先醉倒在桌下,父母急得直搓手,那慌乱的场景至今仍在记忆里发烫。日子久了才发觉,不会喝酒,仿佛就被挡在热闹的圈子外,连人情往来都磕磕绊绊。为了融进这份烟火气,只得在酒桌上 “苦练”,为学这门 “艺”,也不知醉了多少回。好在我喝酒没上瘾,唯有家中来客才端杯。有人打趣,说我家的酒是专为客人备的。一日客人来访,几岁的女儿仰着粉脸天真地问道:"爸爸今天高兴吧,又可以喝酒啦!" 笑过之后,倒是真要掂量这杯中之物,在人情往来里究竟占了多少分量。

与挚友相聚,酒是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平日里内敛的人,酒酣耳热之际,也能敞开心扉,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有时心情沉郁,哪怕浅酌也容易醉。记得有一次同事受了委屈,我们一边饮酒,一边听他倾诉,结果我陪他喝了二两,便吐得一塌糊涂。妻子惊叹 “从未见你这般不胜酒力”,她哪里知道,那杯酒里盛着的是感同身受的疼惜,是朋友间不必言说的支撑。

年轻时,谁没有过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平日里西装革履的斯文相,几杯酒下肚便卸下了矜持,露出几分粗豪本性。脸红扑扑地谈天说地,恨不能换个大碗痛饮,偏又酒量不济。半醉半醒间,各人的姿态都显了出来,酒风里见品性,醉态中露真情,倒比平日里更见本真。

酒是场景的镜子,映照出不同的人生百态。应酬场上的推杯换盏,总带着几分无奈的周旋,杯里的酒仿佛有千斤重,每一口都藏着算计;与恩师对饮时,酒液里浸着的全是感恩,咽下的是沉甸甸的师生情谊;同窗相聚,酒里泡着的是童年趣事,越聊越觉醇厚,恍惚间又回到无忧无虑的年月;一家人围坐,酒液里融着化不开的亲情,入口全是暖意;至于与莫逆之交的痛饮,尽可抛开所有顾忌,没有功利,无需防备,只有 “兄弟” 二字 ,这样的酒局,才叫酣畅淋漓。

酒是文化的沉淀,流淌在中华文明的血脉里。古人视酒为 “礼”的载体、“情”的媒介,更是灵感的泉眼。若把唐诗压榨一番,怕能淌出半壶酒来。王羲之醉写《兰亭序》,笔力遒媚劲健,成了后世难及的绝响;怀素酒后泼墨,《自叙帖》里藏着神鬼难测的笔意;吴道子“每欲挥毫必酣饮”,酒神的灵气在笔墨间舞动,留下千年风流。

大文豪苏轼更是与酒结了不解之缘。词作里“酒”字频频露面,《放鹤亭记》中也处处见酒影。见客时举杯,书前先饮酒,作画前小酌。黄庭坚赞他 “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他自己也说 “使我有名全是酒”。可他爱酒却不贪杯,只求饮酒的乐趣,不求一醉方休。这种 “半醉酣适”的饮酒哲学,竟与现代医学的研究不谋而合:小酌怡情,过量则伤身。

古往今来,饮酒无度不知酿成多少悲剧。同事老王平时以酒代茶,一天不喝便涕泪横流,年复一年,终因酒伤肝英年早逝;还有一位老乡患有痛风病,喝酒是禁忌,因是小萝卜头,不得不天天应酬,只好“白天陪酒、夜里治病”,直到风气好转才渐渐康复;更有酒驾引发的车祸、“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歪风…… 这些都在警示:酒能滋养情谊,亦能吞噬理性。

步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酒有了清醒的认知:它终究只是生活的调味剂,而非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古人曾借酒催生诗思,酿出 “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与“把酒问青天”的哲思;今人更该在醉与醒之间守住底线。可以醉在炽热情谊里,决不能醉倒于欲望的深渊;可借酒意释放心底的本真,更要以自持护佑理性。当酒液在杯中轻轻摇晃,映出的不仅是举杯者的面容,更是一个民族在千年酒文化的沉淀中,对情与礼、放与收的永恒思索。

酒杯里的故事仍在持续上演:有时是初入口的辛辣,有时是细品后的醇厚,有时带着难掩的苦涩,有时又在尾韵中漾出清甜。而我们,都是在这杯酒的万千滋味里慢慢咀嚼,在醉与醒的交替中,读懂生活的厚重与绵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