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饱读诗书的文友发来消息:那天,他乘地铁出门。闲来无事,翻开随身携带的一本《红楼梦》。书没读几行,忽然听到身后一对小情侣小声议论自己:“这人看《红楼梦》呢,都什么年代了,病得不轻。”面对一车看手机的乘客,他没有保持步调一致,用刷抖音、玩网络游戏等娱乐方式愉悦自己,竟然招致让人难堪的羞辱。这是一段非常不愉快,需要大众反思的经历。
在我儿时记忆里,父亲因为识文断字,喜欢读书,受到全村人的尊敬。那是家书抵万金的书信年代,每到晚上,劳作一天的乡邻,总有男女老少拿着信纸,请父亲帮忙写信。父亲和善,从来不打“不”字。在掉漆的书桌前,在求信人时断时续的独白里,父亲轻皱眉宇,时不时同对方聊上几句。随着笔尖地划动,信纸的红线上显出隽永的方块字。一封封承载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家书,寄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父亲的床头永远都放着书。在他的熏陶影响下,我和书自然的有了接触。九岁那年,我读了人生中第一篇小说—毕淑敏老师的《屋脊上的女孩》。作品梗概是几个豆蔻年华的女军医,在海拔几千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军的故事。她们用一颗平常心征服人类第三极。在毕老师生动的文字里,第一次知道懂得,中国神奇的雪域高原,军人是最可爱的人。
因为父亲识字,他经常去村大队部帮忙,做普查登记等文案工作,他不要任何报酬。唯一的要求是,把大队部闲置的报刊带回家。在父亲营造的书海世界里,我小小的世界好似打开一扇窗:天文历史、地理游记、传记人物、美术园林、文学天地等,深感读书的美好。
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发展,信息技术大爆发的时代。当人人衣食无忧,不在为物质生活担忧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激增。现代,人类的娱乐方式迭代更新很快。在读书之外,很多款更直观、更便捷和更丰富的娱乐方式出现。例如,快手(Kwa)、抖音(TikTok)等社交平台的出现,仿佛一夜之间风靡全球。书籍被打下历史的舞台,人类用读书消遣和享乐的美好不复存在。孩子的一摞摞课本,成为书籍最后的尊严。文学、历史、地理、教育、经济、医学、法律等门类丰富的书籍,消失在很多家庭家居环境里。大人和孩子人手一部手机,解决了精神生活的全部。最终的体验是,看一千一万的视频段子,一个都没记住。而曾经读过的唐诗宋词,《聊斋志异》《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永存心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华上下五千来,关于读书的经典古诗和名言名句不胜枚举。为一代代中国的孩子种下:读书能明志、明智和明致的种子。现在的我们,是人人不读书,却依然记得读书的千般好万般好。可对读书的态度是:四舍五入,讨价还价和得过且过。
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为孩子布置读书打卡任务。孩子放学回家,需要家长配合孩子完成这项线上作业。在舒适安静的环境里,家长像是导演一样,为孩子梳妆打扮,寻找最合适最帅的读书角度,直到开启读书录音模式。读书视频在剪辑、美颜等一番操作下,最终上传完成孩子的读书视频。不置可否,多数孩子读书时长不过五分钟,家长和孩子联手,所有的精力都是在应付老师。同时,对于家长上传的孩子读书视频,老师是否在倾听、批改等也是存疑。
现在的孩子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最好的时代。可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网络游戏的诱惑下,在潜移默化里,让人对孩子们成长,价值观的建立很是担忧。记得,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著名影视演员陈建斌曾说:“在一个正常年代,人们记住的永远是李白、杜甫、苏轼,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很美好的事物,而不是那个时期的首富是谁......”